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来源:光明网2024-02-22 13:57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

  作者:禹习谦 索鎏敏 陈一霞

  84岁的陈立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

  近半个世纪以前,他远在德国,见微知著,修一封“家书”回国,中国锂电池行业命运从此改变;国际风云变幻,他逆流而上、独辟蹊径,打破国外封锁,实现中国锂电池从无到有;全球锂电池千帆竞发,他策划并推动我国锂电突围,从跟跑到全球领跑。

  有人把他称为“中国锂电池之父”,但他总是拒绝这个称号,摆摆手说:“这个分量太重了,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白发苍颜的他,壮志依旧:“实现电动中国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敢为人先建学科,中国锂电池从无到有

  1976年圣诞节前,陈立泉受中国科学院派遣赴德国马普协会交流,从事晶体生长研究。

  刚到不久,陈立泉了解到超离子导体可以作为全固态锂电池的电解质,而全固态锂电池有可能替代铅酸电池作为新动力驱动汽车。他意识到这对未来中国的能源发展意义非凡。

  陈立泉立即向物理所领导汇报,请求转换到固体离子学这一新方向。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陈立泉(中间)结束德国访学回国

  36岁的陈立泉毅然决然地申请“转行”。得到批准后,陈立泉按德国导师要求,用5个月完成了晶体生长研究任务,开始了固体离子学研究历程。

  建学科,育人才,中国锂电池之路正式开启。

  1978年8月,陈立泉回国,相继在物理所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固态离子学实验室,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固体离子学讨论会、成立了中国固态离子学学会。他培养了黄学杰、李泓、曾毓群等在中国锂电池行业担当中流砥柱的科学家与企业家。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1980年10月,全国第一届快离子导体学术讨论会在黄山举行

  陈立泉倡导并牵头中国科学院“六·五”锂离子导体重大项目、“七·五”固态锂电池重大项目,以及国家863计划“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

  终于,在10年后的1988年,我国第一块固态锂电池在物理所诞生,但由于当时材料体系、电芯设计、制造工艺都不成熟,其短期内并不具有商业化的可能性。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块固态锂电池

  1990年,日本索尼公司宣布液态锂离子电池开始商业化。

  “中国要想尽快赶超日本,实现中国锂电突围,需要采取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分步走策略。”无数个深夜的思索徘徊,陈立泉最终决定:一方面,先从相对简单的电池综合性能稍低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方向突围,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另一方面,坚持最终实现全固态的研发策略,使中国锂电池产业转型时,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雄伟的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工厂像是一间“手工作坊”,房间内墙面斑驳、门窗破旧,光线昏暗,每走一步,地板就翘起来。陈立泉和团队几位成员下厂当工人,摸清了生产的每个环节。

  “累了,直接关灯,趴在桌上睡一会儿,起来继续干。”陈立泉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说,这个习惯保持至今,最近几年条件好了,才买了折叠床。

  陈立泉带领团队在这里建立了圆柱型电池实验线,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只圆柱型锂离子电池。1996年该型号锂离子电池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鉴定,电池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颗小小电池,拉开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序幕。

  独辟蹊径立天地 中国锂电池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产业要想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的。

  陈立泉的想法是,研究所往前走半步,企业向前走半步,先共建一条中试线,等技术成熟了,产业化就能做起来了。

  可“暂时还看不到用途”的汽车电池,这实在太“天方夜谭”,几乎没有企业敢投资。

  几经周折,在物理所和中国科学院领导的牵线搭桥下,陈立泉和学生黄学杰找到了投资方,于1997年建成了一条年产20万只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中试生产线,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产品性能和成品率都处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陈立泉回忆,这是一条“三个为主”的生产线——以我国自己的技术为主、自己的设备为主和自己的原材料为主。“现在看来,它的生产能力微不足道,但当时却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化跨时代的见证。”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陈立泉始终坚持基础研究,实现原材料创新突破。他深知,这是中国锂电突围的“底牌”“王牌”。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陈立泉在海外访学

  1997年陈立泉和学生李泓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纳米硅作为锂离子电池核心负极材料并申请该领域的首个专利,发明了“元宵”和“鱼皮花生 ”结构材料,攻克了纳米硅难分散、副反应严重等难题,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申报了首件发明专利,并于1999年发表了首篇学术论文。

  20年后的今天,依托该研究的技术已实现了万吨级规模化生产,开发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容量提升至2000mAh/g以上,首效超过92%,综合性能达到已量产的世界领先水平。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核心材料,它支撑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

  专利是产业发展的“保护器”。陈立泉带领王兆翔等一起于2002年首次公布采用Al2O3界面包覆将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工作电压提升至4.5V并稳定循环的技术,至今仍是商业钴酸锂的核心方案之一。他于2004年又和黄学杰一起提出磷酸铁锂掺杂改性提高电子电导方案,打破了国外磷酸铁锂正极碳包覆改性专利垄断,这些专利有效保护了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

  中国用30余年,实现锂电行业从跟跑到并跑,如何实现突围、领跑全球?

  “必须凝聚社会力量发展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一盘棋。”陈立泉说。

  陈立泉受中国科学院中科集团董事长张云岗之邀,筹划并推动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的前身ATL的创办,推动全中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的成立和发展。

  2009年,面对日韩企业的压倒性领先优势,陈立泉与CATL时任董事长张毓婕击掌明誓“中国锂电突围从CATL开始”,陈立泉作为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选择合适技术路线,密切推动公司与研究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的紧密合作,为公司培养和输送技术人才。在国家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中国锂电就实现了突围。

  如今,以CATL为龙头,一大批企业联合发力,推动中国在动力、储能锂电池市场全球占有率均位居世界第一。

  决胜全固态电池 电动中国之梦指日可待

  “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发展固态锂电池。”陈立泉说。2013年在宁波电池讨论会上,他就提出中国要发展固态锂电池。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举行了第一届固态电池讨论会。

  数十年来,陈立泉在持续攻关综合性能优越的锂电池关键材料、技术体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确保我国电池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持续领先优势,陈立泉带领团队一直试图解决固态电池中持续保持固固接触的世界级难题。

  历时38年,陈立泉和李泓等终于在2016年创新性提出了“原位固态化”技术路线,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固相界面的世界难题,开发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与之相匹配的关键核心材料,形成了固态电池整体解决方案。成立了生产固态电池的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3年,全球量产能量密度最高的360Wh/kg固态动力电池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并实现了全球首套MWh级固态储能系统示范应用。

  对于行业来说,电池体系“原位固态化”技术路线的颠覆性突破,使得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的量产和商业化应用,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确保了我国在固态锂电池研究开发的国际领先优势。

  陈立泉近半个世纪前的梦想,在今天逐步实现。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耄耋之年的陈立泉竹清松瘦,最爱的还是电池,就连夫人都忍不住“嘟囔”一句:“他眼里只有电池。”一回家,陈立泉便对着电脑、看文献、做PPT、整理报告。一回研究所,便跟学生讨论。

  紧迫是因为陈立泉有了新的“使命感”:“我们不是为发展电动车而发展电动车,实际上是跟我们国家能源安全密切相关。”针对锂资源可能被卡脖子的风险,陈立泉和胡勇胜等一起还在国内率先布局了无资源束缚的钠离子电池,并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已实现产业化。

  站在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鉴于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结构特点,陈立泉策划推动“电动中国”战略,而锂电池是驱动“电动中国”从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之一。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陈立泉和学生在实验室

  “固态电池大干快上,引领电动中国。”陈立泉希望,未来地上的汽车、高铁,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船舶都能够电动化,“这是创新性很强的研究,就像中国锂电池是由跟跑到领跑,最终我们希望固态电池也全面领跑,为实现‘电动中国’的梦想奠定基础。”

  作者:禹习谦、索鎏敏、陈一霞,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怀柔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博士。

  (文中图片均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提供)

  人物小传

  陈立泉,1940年3月生,四川南充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作为中国“锂电池之父”,他从事锂电池的研究48年,开创了中国固态离子学研究新的学科领域,为中国锂电池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和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身成就奖等重要奖项。是我国锂电池方向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引领者。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海峡汉服文化节在福州开幕

  • “醒狮少年”舞起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7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将极光星座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05-31 09:30
试点成效如何?创新路上中小企业还有哪些需求?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发展还有哪些诉求?记者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倾听实践者的诉求与心声。
2024-05-31 04:25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科技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仪式。
2024-05-31 04:25
从清华大学获悉,继2019年发布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之后,该校精密仪器系类脑计算研究团队在类脑视觉感知芯片领域再获新突破,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
2024-05-31 04:25
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
2024-05-31 04:25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国经济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必须立足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战略高度,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通科技与产业融通的堵点,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
2024-05-31 04:25
商用车的智能化发展,提升了商用车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在长途驾驶等多种场景下具有实用意义。
2024-05-30 07:52
研究团队进行了4个实验,让300多名参与者聆听一系列合成音乐和语言类的音频,这些声音具有不同的调幅和规律。
2024-05-30 07:50
研究团队分析了富含有益化学物质的橙皮提取物,研究其减少TMAO和三甲胺(TMA)产生的潜力。
2024-05-30 07:48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少华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动手能力,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类的兴趣不大、手动不勤。
2024-05-30 07:47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2024-05-30 07:45
萤火虫成虫通过发光吸引配偶。对幼虫来说,发光不仅可以用来引诱小虫、寻找食物,还可以吓唬那些想要吃掉自己的天敌。
2024-05-30 07:44
由于量子比特非常敏感,需要将它们尽可能地与环境干扰隔离,因此新型制冷机也有助加快量子计算领域的创新。
2024-05-29 09:22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利用其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数据,以检测手臂下的淋巴结中是否存在乳腺癌细胞。
2024-05-29 09:22
花生属于豆科作物,能够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作物养分——氨。
2024-05-29 09:22
此项成果将有力推动高品质血橙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工作,并为后续血橙特异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提供核心素材。
2024-05-29 09:21
我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表明,过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超过1万平方公里;预估至21世纪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补给,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将扩张约50%(增加约2万平方公里),水位上升约10米,水量增加约652千兆吨,水量增量是过去50年的4倍。这一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张国庆研究员等完成,相关论文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
2024-05-29 04:55
前不久,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文艺之声等播出。该剧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他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的饭碗”的“禾下乘凉梦”以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奋斗一生的事迹。
2024-05-29 04:55
近日,北京市民王先生家使用超过10年的旧洗衣机出现了故障,王先生决定购买一台新机,但家里这台旧机如何处理,让他犯了愁。经过对比选购,他最后在线下购得了一款洗干一体机。
2024-05-28 04:20
一年间,C919投入“京沪航线”、服务“春运”、飞出国门亮相新加坡航展……6月1日,东航将使用C919执飞“香港-上海”商业包机航班。
2024-05-28 09: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