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武汉理工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立足自身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特色与优势,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路径。
破界交叉、融合创新,重塑工科专业建设新理念
立足现实,打破“专业边界、学院边界、学校边界、学级边界”,组建现代书院,构成书院+学院的人才培养新体制;组建创业学院,建设十大创新创业梦工场;组建21个多学科交叉的校外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院。面向未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组建新材料与微电子学院和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2个未来技术学院;面向武汉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组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学院;面向交通行业技术发展需求,重组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和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2个新工科学院。面向世界,组建国际教育学院、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艾克斯马赛学院和三一圣大卫武汉理工学院,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国际化能力提升。
明确路径、优化标准,拓展工科专业建设新内涵
强化“立德为先”,建立“特色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垂范、课程思政塑造、学科文化育人”四维同向铸魂育人机制;架构“课程+思政、教材+思政、活动+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明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实施途径;构建“一流育人理念、一流培养方案、一流课程体系、一流教学资源、一流质量文化、一流目标达成”的“六个一流”工科专业建设新标准;实施工科专业动态调整,引领传统工科专业向工-理、工-工、工-管、工-艺等融合发展转变;围绕三大行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现有特色优势专业,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微电子技术等12个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了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前沿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实践体系。
三维支撑、五维融合,重构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强化“思政融合”,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指南,明确课程、教材思政目标和实施办法,在培养方案中增设行业特色课程和企业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扎根行业企业;强化“科教融合”,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开设科技创新类课程,提供创新实践类项目或毕业设计题目;将科研人员纳入教学团队,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及创新实践指导。强化“专创融合”,构建“专业+创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依托学校十大梦工场,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设“专业+创业”试点班。强化“校企融合”,依托三大行业董(理)事会,共建459个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了21个产学研用一体化校外研究院。强化“国际融合”,与艾克斯∙马赛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开办全英文专业,构建全英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莫纳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2+2”“3+1”联合培养;建立三一圣大卫武汉理工学院等海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学生中心、创新评价,重建人才培养保障新机制
坚持OBE理念,推动评教向评学转变。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加评价主体,将学生对教师的单一评价,拓展为学生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同行(专家)评价教学能力与效果、学院(职能部门)评价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成效的综合评价模式。坚持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优化评价指标,将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单一评价,拓展为课程性质差异性、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收获体验感的多元评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拓展评价时空,将对学生的单一课业评价,延伸至对毕业要求达成度、核心课程认可度、培养目标达成度、专业满意度等的学业跟踪评价;将对教师理论教学、实验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单项评价,转变成对教师的综合教学学术能力评价。
破界交叉、融合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喜结硕果,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总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14位,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全国第一,被认定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毕业生到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就业占比由35.6%提高到40.4%,为三大行业输送人才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徐言民 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