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读懂“立遗嘱年轻化”的公共价值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读懂“立遗嘱年轻化”的公共价值

来源:光明网2022-10-26 11:31

  作者:杜翼

  2022年中华遗嘱库发布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立遗嘱人群趋向年轻化,“80后”“90后”群体订立遗嘱的需求持续增长。其中,“00后”“90后”遗嘱中处理财产表现更丰富,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突出特征。面对越来越多来自网生代的青年群体加入立遗嘱行列,我们需要积极审视,引导更多年轻人反思生命的意义,读懂“立遗嘱年轻化”的公共价值。

  立遗嘱年轻化,折射社会观念转变

  在传统观念中,遗嘱和死亡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今,情况已有不同,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群体中,已经出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且每年呈现增长趋势。根据民法典继承编的规定,继承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即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规则是“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等。这就意味着,一份有效的遗嘱会把财产的归属做一个明确,它会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有一份有效的遗嘱被法院认定,或者是被公证处认定,或者被房产交易中心最后执行,这样的话就能让家庭矛盾遏制在萌芽里面。

  无论如何,遗嘱人趋于年轻化,说明这一代人有了更豁达更进步的生死观。白皮书统计中,年轻人订立遗嘱的原因多样,超一半年轻人认为“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太遗憾”。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是,作为来自网生代群体的“90后”“00后”的遗嘱中,处理“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一个突出特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网上写下微信遗嘱,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8万多份微信遗嘱。但这种通过社交媒体表达遗嘱的方式,无法保证遗嘱的真实性,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效力。可以想见,随着立遗嘱的便利性逐渐增强,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表明年轻人对待生死趋于理性自觉与积极的态度。

  立遗嘱年轻化的公共价值

  “立遗嘱年轻化”的出现,能够将青年对生死的情感维度上升到功能维度,形成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全面普及。

  首先,“立遗嘱年轻化”有助于正确的生死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青年群体中的凝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谈遗嘱色变,反而将其视为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将影响周围人对生命价值进行一次深度思考,并对未来谋划、自身责任作出盘点和行动。

  其次,“立遗嘱年轻化”反映个人财产保护与继承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客观上来说,在清醒理智的状态下,依法立下遗嘱,有条不紊地处置自己的财产,对亲人、朋友等有个明确的交代,才是较好的处理方式。青年群体的遗嘱处理中,虚拟财产占有一定比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人以立遗嘱的方式来让“虚拟财产”有一个完美的落处。

  再次,“立遗嘱年轻化”凸显推广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当遗嘱订立者抱着消极心态订立遗嘱,需要防止造成生命价值与意义上的极度混乱以及导致草率随意的生死态度。只有让青年人发自内心地对死亡心存敬畏,才能在现实人生中审慎对待与处理生死问题。

  主流媒体社会动员的契机与对策

  丰富的情感投入,使得“立遗嘱年轻化”现象具备潜在的公共价值。如何盘活“立遗嘱年轻化”现象中的情感资源使生死教育议题跨越不同年龄,如何引导年轻人怀抱理性的态度思考遗嘱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无疑是需要主流媒体思考的问题和着力的方向。

  首先,需要打破想象的壁垒,挖掘青年亚文化的情感价值。“立遗嘱年轻化”现象中富含青年人对生死的感悟,这是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得以稳固的一种亚文化情感,容易引发共鸣。要建立情感的连接,主流媒体首先要打破想象的壁垒,提纯“立遗嘱年轻化”中亚文化情感的公共价值。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遗嘱的意义已经不再是不祥和悲伤,而是承载着他们对家人深深爱意的信笺,把他们的情感长久地延续下去。主流媒体应挖掘“立遗嘱年轻化”中青年亚文化情感的公共价值,正视青年群体的生死观表达,利用丰富的情感资源进行舆论引导,将主流价值观嵌入话语表述中,灵活设置相关议题。

  其次,打造生命教育场景,开放生命感悟表达的环境。据中华遗嘱库的相关专家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平均立遗嘱的年龄是33岁。相比之下,我国立遗嘱的法律知识和生死教育的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主流媒体开放生命感悟表达的环境、打造生死教育场景是实现向公众普及生死教育的关键。主流媒体要善于多方借力,通过图文、纪录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可以将“立遗嘱年轻化”中关于生死观的个人情感转变为集体情感,并在持续的互动中实现生死教育、立遗嘱法律等情感与知识的叠加。

  再次,在对话中传播,引导“立遗嘱年轻化”激发下的集体行为。疫情防控中的“云建工”等粉丝“出圈”现象表明,智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参与,需要以协商式对话为前提,从情感角度切入,在主流意识形态与新一代青年群体参与之间架起桥梁。当“立遗嘱年轻化”现象在近年来频繁“出圈”时,主流媒体应多倾听、理解和反馈其中青年人关于生死问题的声音,注重连接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亚文化的共通之处,引导不同群体间的有效对话。对主流媒体而言,循着情感的主线进行生死教育的传播与引导,既要让青年人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部分,更要激励他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敬畏生命的目的。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重庆市高校维护稳定研究咨政中心项目“智媒时代重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应对策略研究”〔CQGXWWZZZX2021-Yjs1〕阶段性成果)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绘乌镇丨人工智能“眼”中的乌镇长啥样

  •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