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科普激发更多青少年树立科学梦想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用科普激发更多青少年树立科学梦想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3-16 09:35

  王大鹏

  最近,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微博热搜#我国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并且评论说应该加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有同仁认为,这可能会适得其反,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就业环境和收入不利于工科毕业生。

  虽然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这条热搜的内容来看,至少有专家已经意识到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然需要数理基础和交叉基础坚实的高等人才,所以继续在这个相关方面发力,培养更多的高等人才。

  诚然,对这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或者说路径选择,但是从个人关注的科普角度,也许我们也可以做一点点工作,那就是加大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力度,助力他们成为开展科学探索的后备力量。

  传统上,我们往往把科普设定为科研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对此也有很多评论和高见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当然这种观点无可厚非,毕竟科研经费需要财政的支持,但是除了这种责任义务论之外,我们是否有必要从科学共同体或者说科研人员本身的视角出去,去探讨一下他们为什么需要做科普。

  这里我们不妨先说两个例子。

  2017年12月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科学管理与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未来论坛等单位承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34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暨首届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科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青年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国内参与科普科教的数十位青年科学家围绕“科学传播的现状与未来”“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未来”三大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也正是在这次论坛上,时任科普中国形象大使的来自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徐颖在报告中就谈到,如果她不去做科普的话,未来就有可能招不到合适的研究生。

  实际上,这也就推导出了科研人员做科普可以带来的一种益处,那就是培养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那么这些青少年在未来就有可能把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以及职业。

  无独有偶,每当我们谈到国内科研院所开展科普的成功案例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机构,他们如今的科普可以说是全面开花,从公众号文章到短视频,再到科学公开课直播以及跨年演讲,每一次似乎都踩在了“正点”上,同时也收获了众多的赞誉和褒奖。

  但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家只知道物理所的科普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鲜有人了解他们起初的目的之一也是出于招生的需求。

  举例来说,如果青少年没有听说过某个专业领域,或者说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他们不大可能会选择该专业方向。或者我们举一个更积极正面的例子,电影《侏罗纪公园》的上映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恐龙、对古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火种,这显然是科普给科学共同体带来的一种集体收益。

  而当下面临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的现状,国内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也有必要考虑增加科普内容的供给,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相应的科学内容,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而助力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求索。

  一方面,高校等科研机构有着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在做科普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他们有着扎实且系统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加前沿的科研领域,因而他们应该成为科技资源科普转化的重要力量。另外一方面,高校等科研机构也是科研设施最集中的地方,在开展科研之外也有必要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青少年去感受一下科学研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在推动科技资源科普转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只关注重点区域重点学校的青少年,而应该同时推动科普资源的广覆盖,就像要建好金字塔必然需要一个更大的塔基一样,只有更多的人选择科学这个职业,那么才会培养出顶尖的科研人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科普的重要性。

  当然,从现在开始做好科普未必会让明天就招收到大量的理工科学生,甚至是立刻就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员,但是放眼未来,通过稳扎稳打地做好科普工作一定会有更多的科学栋梁脱颖而出,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用科普激发更多青少年树立科学梦想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一箭五星!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 彭丽媛出席中美青少年文体联谊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模型对未来10年—20年影响长远,做好积累‘后发先至’也是好事。
2024-09-25 12:39
9月24日10时31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仪41星、星时代-15/21/22卫星、驭星二号05星、复旦一号卫星、天雁15星和吉天星A-01星共8颗卫星发射升空,
2024-09-25 04:20
纵观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规模成长迅速,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逐年提升。
2024-09-25 09:29
“模型崩溃”是今年7月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的问题。熊德意解读称:“真实的人类语言数据,其分布通常符合齐普夫定律,即词频与词的排序成反比关系。
2024-09-25 09:26
现代生物育种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培育性能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新一代育种技术,是种业强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竞争焦点。
2024-09-25 09:24
许振超是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1984年,青岛港顺应集装箱装卸运输趋势,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
2024-09-25 09:2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2024-09-25 09:04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2024-09-24 16:26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2024-09-24 09:24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4-09-23 10:36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2024-09-23 10:34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2024-09-23 09:42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2024-09-23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