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来源:光明日报2023-05-19 09:42

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写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6颗卫星发射成功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知珂 冯文婧 张翼

   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将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是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以来发射的首颗也是唯一一颗高轨备份卫星。“名为备份星,实为主力军。”据悉,该卫星“入列”后将有效扩大短报文服务区域,提高精密单点定位能力,肩负起提升系统服务连续性和健壮性的重任。

  具备五大本领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立项,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北斗三号系统采用混合星座模式,由MEO(地球中圆轨道卫星)、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批组网星发射入轨,中国北斗进入全球组网时代。

   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顺利入轨,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完成由“3GEO+3IGSO+24MEO”组成的混合星座建设,提前半年完成组网任务。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面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作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此次发射的第56颗北斗卫星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精密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五大本领,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针对任务需求,结合载荷国产化研制能力的精进,研制团队将卫星上的部分单机进行了升级换代,着力提升星上硬件能力,显著增强导航信号功率与信息速率,为用户带来更快、更精准、更稳定的定位服务体验。正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冯文婧所说:“这颗卫星上天后,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就像从‘双车道’拓宽为‘四车道’,服务能力也随之变得更强。”

  按需随时发射

   “确保任务成功是我们的永恒追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铿锵有力地表态道。

  其实,早在研制立项之初,这颗卫星就被确定为“备份星”。按照“地面备份为主、按需发射入轨”的总体策略,它必须时刻在地面待命,只要一声令下,就得在两个月内具备随时出厂的条件。

  发射时间不确定,保障方案就难以确定;在地面长期存贮,与天上环境不同,需要识别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都对设计师的前瞻谋划、系统分析和灵活调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上述挑战,研制队伍强化忧患意识,杜绝麻痹大意思想,全力确保卫星可以随时从“备岗”状态“转正决胜”。

  发射时间不确定?那就深入分析论证地面存贮的薄弱环节和敏感要素,以半年为单位制定满足不同发射时间的地面存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坚决落实质量第一要求,推动存贮方案科学可控、稳妥可靠……

  地面环境与空间环境差别太大?那就结合地面存贮试验结果,条分缕析不同阶段对单机、元器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性能测试……

  据统计,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整星加电测试时间超过2000小时,较前序卫星多出近1000小时,而且在出厂前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补做了测试项目。

  北斗人再出发

  波澜壮阔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被业界誉为“五个千万工程”,即调动千军万马、历尽千难万险、经过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北斗三号工程立项至今,走过了近五千个日日夜夜——

   从2009年到2012年,团队一面推进北斗二号建设,一面开展北斗三号立项与研制工作。

  从2012年到2017年,团队继续完善北斗二号系统,脚踏实地推进北斗三号卫星的研制、试验各项工作,攻克一系列难关,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

  从2017年到2020年,团队大干苦干,用18次发射将30颗卫星送入太空,两次发射的时间间隔最短只有十几天。谈到当时的状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师、卫星系统首席设计师谢军说:“我们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

  从2020年到2023年,团队继续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主动、务实推进自主创新。2020年8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成立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致力于实现卫星通信与导航的融合发展。

  此次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不仅为卫星导航这一重大成果增添了新成就,也推动中国航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回顾来时路,北斗系统建成不易,“上新”不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不禁感慨:“一个新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注定艰难,尤其是在技术基础薄弱、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披荆斩棘闯出来一条路。”

  踏上新征程,北斗团队梦想激扬,勇毅前行。“北斗人不会止步不前,我们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力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的感言,也道出了北斗人共同的心声。

  (光明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9日 08版)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学雷锋 在行动

  • 宁夏银川:专场招聘助力妇女就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仅手机直连卫星技术,5G、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坚实底座,正稳稳托举数字中国大厦立地擎天。
2025-03-06 09:10
在寂寥山河间书写着西部能源“奔涌”的答卷。位于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隅。
2025-03-06 09:06
DeepSeek等科技新锐的出现,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潜力,也为其他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2025-03-06 09:0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025-03-06 06:0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还存在转化‘鸿沟’,尤其是全链条体系尚未完全贯通。”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委员直言不讳地指出科技创新的“痛点”。
2025-03-06 06:00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
2025-03-06 06:00
专家提示,科学预防带状疱疹,要及时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
2025-03-05 09:00
在“春晚机器人”的“原产地”浙江,早在去年9月就印发了《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2025-03-05 09:01
我们还需要以更前瞻的视野加速布局,让AI加快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鼓励社会资本开展“AI+”项目投资时,探索对相关投资者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完善“募投管退”全链条运行机制。
2025-03-05 09:00
目前,陈超的育秧基地共有20万个秧盘,10台秧苗运输车,秧苗不仅供应自家的5000亩水田,还覆盖博白县28个镇和邻县的上百农户。
2025-03-05 08:5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5-03-05 04:10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大力发展智慧设施农业,提升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为当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2025-03-05 04:10
与此同时,通信行业也迎来了关键的技术升级窗口,5G技术正逐步迈向成熟,而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重塑产业链条,二者相互赋能、深度融合。
2025-03-04 09:12
目前,所有省份均已开展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服务机制,有力地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025-03-04 09:10
甲烷(CH4)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O3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是油田开采过程中释放的主要废气,成分复杂、浓度波动剧烈且排放点分散。
2025-03-04 09:09
3月3日是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2025-03-04 03:20
科普是国家创新的“基石”,是强国建设的“底色”。2024年,我国科普事业迈进了一大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科学技术普及法,为科普工作注入了强劲法治动力。
2025-03-04 05:35
记者3日从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学雷锋科技志愿服务周上获悉,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科技志愿队伍超11万个,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彰显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
2025-03-04 03:20
有鉴于此,2025开年以来,各家安全公司严阵以待,纷纷探索新路径、新范式,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为国产大模型保驾护航。
2025-03-03 09:02
伴随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AI创作工具入驻各大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正融入内容创作生产的方方面面。
2025-03-03 08: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