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闪光者 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科学闪光者 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6-12 16:31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

  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镜,身背登山包,全球到处跑。

  2000年,他和一众科学家前往印度尼西亚即将喷发的喀拉卡托火山考察,想到正在冒气的火山口看看,不料,快爬到火山口时发生地震!地震往往是火山喷发的前兆,大家惊慌失措,急忙往山下逃……幸好火山还未喷发,躲过了一劫。

  当下不少年轻人热衷的露营,他早年经常体验。去新疆阿什火山考察,早晨起来一拉开帐篷,白雪顷刻灌进来,人很难爬出去。

  他在青藏高原“野炊”的必备干粮,就是当下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方便面和午餐肉。但一连吃十几天,他就没胃口了,到现在对这类食物也不感兴趣。

  曾有人问他:“您都去过哪儿啊?”

  白发老人狡黠一笑,答曰:“你反过来问,问我没去过哪儿。”

  推开刘嘉麒办公室的门,一幅名为《地狱之门》的巨幅照片抓住所有人的目光——黑色大地的多条裂缝渗透出火红色,一些按捺不住的岩浆率先喷溅出来,深埋在地下的巨大能量蓄势待发。

  这座名为艾里塔拉的火山,位于东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亚的北部,是刘嘉麒考察过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一。

  前不久,他还去了趟四川甘孜,并轻描淡写地说:“那里才海拔4000多米……”

  但野外考察也有“丢人现眼”的时候,他说,有时走着走着,鞋底掉了,没有鞋换,只能找根绳子把鞋底绑在脚上继续走,很是狼狈。不过也无可奈何,登山路难走,鞋坏是常有的事。

  刘嘉麒的路,就是这样凭自己的两条腿走出来的。

  他从小就是个苦孩子。老家在辽宁山区,1948年的辽沈战役就是在“家门口”打的。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躲在山上听枪声,看冲锋。1949年年初家乡解放了,他走到村外去上学了,《国语》(现在的语文)的第一堂课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

  一年后父亲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小刘嘉麒面临失学。幸好,他一上学就学习好,总是考第一,学校免除了学费,让他继续读书,所以刘嘉麒由衷地说,“感恩新中国,感恩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上中学他继续往远走,学校在县城,离家十八里路,步行得两小时。他早晨5点多出发,每天要经过一块坟地。刘嘉麒很害怕,但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天黑时让母亲护送他过去,他说:“那时候母亲就是依靠,却没想到她自己回去也会害怕的。后来回忆起来才感到自己真不懂事。”

  考上大学,遭逢“三年自然灾害”,但“挨饿”依旧没有让他停止学习。再之后,37岁的他决定“往北京闯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而后,他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和全世界。

  但宇宙太大,地球太大,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原则: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解决一个问题。

  火山研究就是他选中的命题:“之前,在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火山,那就从我做起!”采访时,刘嘉麒不慌不忙地说:“我学开车,前面不能有别的车,看见车我就想超它。”

  火山活动是一个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固体行星由火山喷发形成,地球也不例外。而中国的火山研究早年落后,外国人甚至一度以为中国没有火山。

  刘嘉麒用足迹改变了这种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他考察新疆西昆仑山,查明当地火山曾于1951年喷发,写下中国大陆最新一次火山喷发的记录,并将这座火山定名为阿什火山。他还走过了中国几乎全部有火山分布的地区,包括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著有《中国火山》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火山的分布和状态。

  在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的60多年里,他遍访七大洲、五大洋,曾三入北极,两征南极。

  回忆乘坐科考船穿越西风带晕船的情景,老爷子打趣说:“就差肠子没吐出来了。”

  一步一个脚印,他带领中国火山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现在我们和国外同行平起平坐,有些地方我们强,有些地方他们强。”他毫不客气地说:“外国同行提教授,用我的推荐信好使。”

  刘嘉麒的环球考察,用的是科研“公费”,这件事他记在心上,一直想要回馈社会。和火山打了一辈子交道,近年来,他开发了玄武岩拉丝的技术,并推广成产业。

  他的办公室里摆着几轴草绿色的线轴,上面缠绕着玄武岩纤维,摸起来和塑料绳有些相似,又轻又韧。他介绍,这种材料抗腐蚀、阻燃、环保,而且原材料易得,可以代替碳纤维和钢铁,应用于航天、国防、消防等领域,前景非常广阔。

  有了这项落地的应用成果,搞基础研究的刘嘉麒才踏实了。

  现在他每天依旧很忙,经常在路上。不出差的日子,就扫一辆共享单车,骑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来上班。他说:“趁着现在还没糊涂,想再做点事。”

  带学生,就是他当前最重要工作之一。能万里挑一考进中科院的,他觉得都可以算是“人才”,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些人。

  刘嘉麒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入学,他都要谈心,问学生:“人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从政、从商、做学问,你想走哪条路?”然后他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其设定计划。

  “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 刘嘉麒虽然时常念叨,现在年轻人不如老一辈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说:“也不想让你们吃我们的苦。”

  所以现在,他尽量帮年轻人“开路”,再扶上马,送一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文并摄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