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字科技带来游玩新体验
首页> 科技频道> 互联网 > 正文

数字科技带来游玩新体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7-26 08:59

  不用刷卡,不掏手机,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可以实现扫掌纹进出站;浙江杭州地铁上的智慧窗户,实时展示地铁线路和当地美食……眼下正是出游旺季,不少游客发现数字技术加速渗透旅游业,让出行体验大不一样。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在交通、住宿、景点等方面充分体现。

  智慧导览功能实用

  如今,数字化正加速融入人们旅行的每一个环节。就拿各地博物馆来说,数字科技帮助这些热门打卡地带给游客更丰富的体验。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代表性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在“数说犀尊”展亮相。数字化手段让游客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多地景区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平台为游客带来虚实结合的互动式体验,石刻艺术通过技术手段多元化呈现;在浙江浔州古镇,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多种途径打开智慧导览系统,在手绘电子地图上能找到景点、美食、购物点、停车场、厕所等位置,获取线路推荐、景点语音讲解等服务。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提升报告》显示,各地以数字化驱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变革,上海推广“数字酒店扫码入住”模式,江西出台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旅游业“上云用数赋智”;内蒙古建成“游内蒙古”平台,多家景区和文化场馆实现预约服务功能。专家认为,各地不断增加文旅“数字含量”,文化资源上“线”入“云”,旅游项目破“屏”出“圈”,掀起文旅数字化发展浪潮。

  丰富文旅业态

  张家界的奇峰怪石、桂林的秀丽山水、阿坝黄龙景区的五彩池……这些绝美风光在某国产游戏中都能找到踪迹。据悉,创作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就从张家界、桂林、黄龙等地取景,还联合景区推出“从驻足到远行”活动,在景区内设置打卡点,实现跨界联动,吸引玩家前往旅游观赏美景。

  “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既能丰富旅游内涵,又能对外传播特色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项目总监万方表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文旅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专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文旅,在资源活化、艺术创作、产业整合、创意传播、沉浸消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游客提供高效能、智慧型、人性化的体验和服务;数字科技还可以丰富文旅业态,焕新内容和场景,助力文旅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政府端、供给端的治理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脚踏实地谋创新

  旅游业数字化发展势头强劲,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旅产业创意、生产、传播、消费、服务、管理全链条。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对升级传统文旅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抓住数字化浪潮,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认为,大力加强数字化赋能文旅是大势所趋,但对于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来说,应采用成熟技术,从容面对眼前的市场,别急着赶时髦、乱花钱,做好该做的事情,谋求真正的创新。

  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孙晖表示,目前涉足文旅产业的企业及机构都在积极应用数字技术,但文旅从业者仍需对数字技术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既要积极拥抱,也要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应以解决自身问题、提升竞争力为根本,立足自身的定位、需求和目标,脚踏实地应用数字科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说,业界应改善文旅产业数字化硬件和软件设施,着力探索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引导数字文旅健康规范发展,促进数字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具体可以从优化数字文旅规划布局、提高数字文旅平台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文旅内容创新等方面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康 朴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冬会丨中国健儿交出满意“答卷”

  • 亚冬会|冰月同辉,亚冬同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2025-02-11 09:32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于经济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智能制造能够优化供需匹配过程、提高供需契合程度、赋能供需深度协同,通过影响企业的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产生“扩链”效应和“稳链”效应,推动供给来源多元化、供需关系稳固化,有助于缓解外部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冲击,进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2025-02-11 09:31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2025-02-11 09:30
基于对生成型人工智能与史学研究关系的充分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既非“潘多拉的盒子”,也不是万能宝箱。人工智能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靠学者克服并化剑为犁。
2025-02-10 09:52
图为2月8日,影迷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形象雕塑前合影。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2025-02-10 10:16
同新能源汽车一样,未来低空经济主力场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与无人机等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离不开高性能动力电池。燕绍九表示,下一步,研究中心将持续推动石墨烯锂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工程化应用,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025-02-10 10: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