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时评】让数字技术为课后服务增添新动能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光明时评】让数字技术为课后服务增添新动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1-30 05:25

  【光明时评】

  作者:翟 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社会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一招。近年来,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很大程度缓解了“三点半”难题。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同地区课后服务发展不均衡,服务内容供需不匹配,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亟须换一种全新打开方式,依托新理念新模式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使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叫好又叫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这无疑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均衡化的课后服务体系作出了总动员。近年来,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实时渲染等新兴技术蓬勃兴起,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新模式方兴未艾,并已开始进入学生日常学习。数字技术对课后服务的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将引领课后服务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乘“数”而上,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课后服务中的新动能作用,共同将课后服务这项大改革扎实向前推进,真正将课后服务打造成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育人质量的助推器。

  建起来,让课后服务插上数字化翅膀。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要牵紧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个“牛鼻子”。一方面,按照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总体部署,加快课后服务和数字技术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总枢纽作用,不断拓展“国家队”覆盖范围,使之成为助推课后服务政策落地、提升学生获得感的有力支撑,让数字红利惠及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坚持课程资源内容为王,既要“校外减下来”,又要“校内加上去”,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进一步优化智慧课堂、线上答疑、互动交流等方面应用,加快实现数字技术与课后服务联姻结对。不断丰富线上教学资源,依托元宇宙、VR、AR等新技术,开发3D打印、数字机器人等兴趣拓展课,助力孩子实现科创梦、科技梦、创新梦。当然,加快课后服务数字化转型,也不意味着就彻底放弃传统的线下方式,而是加快线上线下课后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和整合利用,把课后服务内容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评起来,让校园变笑园。课后服务解决了“三点半之困”,为何还不令人满意?原因就在于有些课后服务“自拉自唱”,没能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从而沦为“鸡肋”。课后服务好不好,家长学生说了算。数字时代,课后服务没有“局外人”,这就意味着,课后服务“好差评”理应成为考核课后服务发展成效的“定海神针”。课后服务好差评,就是依托数字技术让学生当“考官”,对课后服务进行全流程评价。一方面,建设课后服务在线“好差评”系统,打出素质拓展、能力提升、质量考核等系列评价组合拳。这无疑是确保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的关键一招。另一方面,用好移动互联网这个利器,让学生动动手指就轻松实现一键点评。随着评价小数据变成大数据,课后服务质量全景图更精准地呈现出来,无疑可以使课后服务不断提速增效。事实上,当课后服务拥抱数字技术后,能够倒逼在服务品质上做加法,在匹配难度上做减法,“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才能够真正实现,从而有效提升课后服务供需匹配度和学生满意度。

  管起来,让督导“长牙齿”。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监管不能缺位,野蛮式生长不是课后服务的初衷,和谐有序发展才是其该有的样子。一是提升课后服务覆盖度,加快均衡发展。为了实现课后服务机会均等,需要把区域统筹挺在前头,加快将线上课后服务资源向边缘地区、贫困地区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够公平地享有课后服务资源。二是注重课后服务保障度,推动可持续发展。要确保课后服务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从技术、资金、师资等多维度共同发力,特别是依托数字技术让课后服务从单打独斗走向共建共享,方是课后服务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源泉。三是增强课后服务规范度,确保有序发展。既需要将校外提供的课后服务实现全链条、全过程在线监管,又要建立课后服务信用监管制度,探索“白名单”“黑名单”机制,不断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从而使课后服务这项大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亿万学生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30日 03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方向晨:做服务“国之大者”的工程师

  • 中国救援队伍完成缅甸地震救援任务抵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2025-04-08 10:01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2025-04-08 09:57
活动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2025-04-08 09:54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04-07 10:03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2025-04-07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