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来源:光明网2023-12-01 16:56

  2022年底,ChatGPT发布,开启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时代。包括期刊出版业在内,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开始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自去年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在期刊出版界接连举办,足见期刊产业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关注。

  11月29日下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组织的“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前沿探讨在江苏南京举办。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报告嘉宾结合自身经验,围绕人工智能这一核心技术,就人工智能的发展沿革、人工智能在学术交流和学术平台中的应用等主题进行分享。

  智能革新,重塑科技期刊出版格局

  南京大学计算机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窦万春从智能的溯源与技术本质谈起,解释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其发展历程。从“盲人摸象”到雷达,再到预警机,最后发展出卫星,人们通过技术局部放大并超越人类本身的局限性,“人工智能可以认为是局部放大并超越人的原生智能,这是一类技术的体现模式”窦万春介绍。

  人类的脑容量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只增长了三倍左右,而人工智能所依托的神经网络模型参数正在以年均10倍的速度增加。对于这种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人类应全面看待,既要看到它提升人类认知能力的优势,也要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好准备,像人工智能应用于科技期刊后产生的真实性、版权归属等问题,都需要及时从法律和社会伦理的角度进行规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定要和谐”窦万春说。

  “把一些文章输进去,发现机器反馈的结果和人的反馈结果,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基本上一致了”,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薛德军分享了目前人工智能在期刊审稿方面的优秀表现。未来,审稿人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另外,优秀的科技论文通过人工智能翻译后向国外传播,可以做到“弯道超车”或降维,这对于科技期刊的对外出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最新的GPT生产能力,大概14天就可以把从古登堡时代到现在整个的人类书籍内容量生产出来,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曹颖提出设问:在出版领域,人类会不会被GPT取代?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图片由文心一格生成

  “GPT可能跟互联网、电子书和亚马逊一样,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也孕育着更大的机会”,曹颖表示。在选题策划、三审三校、后期推广等流程上,人工智能都能起到明显的作用,未来,如果人工智能深入整个期刊的工作流程当中,鉴别力或许将会成为优秀编辑的核心能力之一。对于人工智能可能给出版行业带来的转向,要提高从业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拥抱变化,顺时施宜。

  智能驱动,新工具介入学术生产流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分享了目前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领域的应用。他介绍,经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于数据处理、文献阅读、论文润色、审稿校对等方面都有所帮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把人工智能视为前沿产业,正积极把握趋势,联合科大讯飞推出星火科研助手。星火科研助手拥有辅助做文献综述的“成果调研”功能,使用问答方式拆解论文的“论文研读”功能,能够翻译和润色的“学术写作”功能,目前已在科学院内部推广开来。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图片由文心一格生成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介绍了一种利用科学大模型降低科技期刊门槛,让文献从科研群体走向泛科技群体的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之一是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和人类交互,在科技期刊领域里,传统的检索较为专业和复杂,依赖于行业专家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得到应用后,可以把行业专家以前用过的一些检索式、成形的知识图谱等导入到大模型中,让大模型学习相关能力,自动生成检索式,从而降低科技期刊检索与分析的难度,方便更多用户使用。

  刘德兵还提出了“科研智能体”的概念。“科研智能体”是指将科研领域里的自研工具同大模型的能力相结合,服务于现有的科研工作。这种大模型和工具软件的自由“扦插”可以提升人工智能的效力,通过更简单的方式完成用户的学术需求。“它可以把我们现有的各种工具软件,包括知识图谱、检索系统等,一起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直接生成用户想要的答案”刘德兵说。(李欣哲)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渝东粮仓”春耕春管正当时

  • 吕梁山上的“面塑盛典”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3月17日16时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55-6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卫星06星、07星。
2025-03-18 01:55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2025-03-18 01:55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2025-03-17 08: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2025-03-17 02:10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5-03-17 02:10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2025-03-17 02:10
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悉,该院陈贵林教授团队发现,甲虫与蚂蚁合作,共同完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药用寄生植物锁阳种子的传播,从而首次揭示了锁阳种子的传播机制,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保护和管理锁阳种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03-17 02:10
当前,泰国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泰国经济增长略好于预期,但整体增速仍然低于东盟邻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泰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25-03-17 02:10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新兴技术观察站(ETO)一项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未来的计算硬件奠定基础。
2025-03-14 09:46
车市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近期上市的几款新车上搭载或升级智驾功能,包括15万元级的深蓝L07,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今年8月将智驾覆盖到10万元级车型。“比亚迪多款车型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
2025-03-14 09:39
此项研究中,团队将金属熔化,并利用团队前期制备的高质量单层二硫化钼压砧进行挤压,实现了多种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
2025-03-14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