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得者程芳琴:让工业固废实现绿色转身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得者程芳琴:让工业固废实现绿色转身

来源:太原日报2024-02-06 17:53

  神舟飞天、高铁飞驰、巨轮远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工程不断“开张”,创新技术接连“刷屏”,背后的“功臣”正是千千万万名一线工程师。他们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得者程芳琴:让工业固废实现绿色转身

程芳琴(左三)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图片由山西大学提供)

  程芳琴长期致力于工业固废处理与处置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变矸石山、废盐堆之“废”为非常规战略资源之“宝”,在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她是创新路上不停歇的领跑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重要论述。

  攻破世界难题 节约大量外汇

  20世纪90年代,我国硫酸钾严重短缺,对外依存度高。在“九五”期间,我国提出依托盐湖资源开展科技攻关。她果断迎战,带领团队攻克难题。

  从系统的小试、中试到反复的计算优化工程设计,她发现,固液悬浮体系产品质量在工程中无法稳定运行,于是,她走访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考察相近体系的先进技术,认为自动控制技术是稳定工艺运行的重要保障。

  这是国内外没有先例可以参考的难题。回国后,她成立自控小组,立下了“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军令状。从实验到施工、安装、试生产,程芳琴与课题组的同志,开始了连续攻坚,向着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勇毅前行。

  八年的探索实践,几千个日夜坚守,千万次尝试坚持,终于实现了芒硝法生产硫酸钾过程系统水平衡的突破,为世界低品位资源制取硫酸钾开辟了一条新路。研究成果被以清华大学金涌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为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并斩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倒逼硫酸钾进口价格大幅下降,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心里有光的人,脚下就一定有路。

  “十一五”至今,她克服高原反应,又带领团队在青海察尓汗盐湖、马海干盐湖的废弃资源中,开展氯化钾和氯化锂的提取研究与工程建设。实现报国梦,成为程芳琴的奋斗目标。

  聚焦煤基固废 守护生态环境

  一到冬季,空气污染就会加剧,这是产煤地区的顽疾。我国煤矸石年产量约8亿吨,堆存近百亿吨。燃烧发电和地面回填,是煤矸石规模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但燃烧利用率低,回填堆场自燃、渗滤频发,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国家和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从山西到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程芳琴用3年时间深入了解煤炭产业发展现状,聚焦国家及区域发展对煤基固废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大需求,迈出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步伐。

  经过十余年联合攻关,她的科研团队开发出分质资源化利用——分类无害化填充技术,形成了煤矸石清洁燃烧发电、煤泥清洁型煤及配套炉具、灰渣高值化利用及协同矸石无害化处置等一系列成果。

  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填补了我国在煤矸石、煤泥污染控制和无害化处置领域的系列空白。越来越多的煤灰坡、乱河滩、臭山沟摇身一变,成了老百姓身边碧波千顷、绿树成荫、荷叶田田、美丽如画的主题公园。

  2021年,她率领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推动了清洁取暖,守护了百姓健康。

  领路科技未来 培育时代新人

  科研永远在路上,育人没有完成时。

  每天的清晨4时,程芳琴都会把课题组研究过程的问题梳理回顾,指导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在早会上清晰工作内容,这个在企业养成的日事日毕的习惯,她在带领团队的几十年中一直坚守着。

  程芳琴关爱每一位年轻教师的成长,经常帮助他们分析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逐字逐句给年轻教师修改论文和项目申报书……青年教师们就是这样被程芳琴高远的视野、清晰的思路、严谨的作风、追求完美的态度熏陶着、引领着。一些青年教师谈起程芳琴对他们的呵护,说:“程老师既是一个优秀科研开拓者,又是一个难得的团队领路人,更是一位倾心倾情的护花使者和辛勤园丁。”

  科技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只有千方百计育人才,科技事业才能活水涌流、基业长青。

  针对教学内容滞后产业技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不足、学生上岗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等问题,程芳琴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蹚出了一条具有工程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路。一批批具有集智创新、协同攻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广大研究生迅速成长为“留得住、用得好”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他们在3至5年内,迅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天时人事日相催,江河奔腾又一年。

  三十七载报国梦,程芳琴依然破浪前行在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道路上,引领着青年一代,心怀瑾瑜,追“青”逐“绿”,共绘大美中国崭新画卷。

  记者 张晓丽 通讯员 张 颖 太原日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98

  • 中国航展举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