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石家庄3月27日电(记者田策)春回大地,冀中平原新绿舒展。行走在雄安新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走进雄安创新研究院临时办公区,如同进入一条商业步行街,但街道两侧不是商铺,而是一间间科研实验室。
雄安创新研究院是雄安新区的“最强大脑”,由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政府共建。目前,这里共布局了微纳传感技术实验室、认知智能实验室等六大研究单元。
雄安创新研究院临时办公区(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田策摄
在一间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围坐在操作台旁,测试一个瓜子仁般大小的光电子器件的各项性能指标。“这还算大的。”实验室主任王文亭用镊子夹起这个“大”器件介绍道,我们的研究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比如移动通信、自动驾驶等都能应用到我们的技术。
一年多前,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出站后,王文亭选择加入雄安创新研究院,随即落户雄安,成为“新雄安人”。“出站前我就决定来雄安了,一是这里的研究团队有成熟的技术积累;二是雄安有很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诚意满满。”现年35岁的王文亭,凭借其负责的国家级科技项目,获得A类“雄才卡”。
“雄才卡”即雄安新区人才引进一卡通,根据社会贡献、专业程度和学位等级分为ABC三类,持卡人可享受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政策支持。目前,雄安新区已发放“雄才卡”逾1万张。
“我们80%的员工都获得了‘雄才卡’。”雄安创新研究院人力资源部主管王祎迪说,在雄安新区人才政策的助力下,研究院已引进国内外领军骨干、青年人才、知名院所双聘教师等科研力量100余人。
王文亭(右)在进行科学实验(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田策摄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让创新气息从科研场所弥漫到日常生活场景,离不开产业创新平台的支撑。
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位于雄安站东南方向2公里处,是创新产品的“试炼场”。“中试是指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项目负责人王欣驰说,中试基地是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重要通道。
基地内,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几台轮式巡检机器人进行道路障碍测试。这些机器人“脚”踩全转向“风火轮”,可以“翻山越岭”,“头”长“千里眼”,能够远距离检测危险气体和线路缺陷,市场前景广阔。
“中试基地在房租补贴、税收补贴等诸多方面给予我们帮助,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空间的问题。”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珊珊说,依托中试基地这个创新创业平台,公司2023年申报的工业巡检机器人项目,被河北省科技厅评选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应用在配电室的挂轨式AI巡检机器人(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田策摄
2019年,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主动从北京疏解落户到雄安新区。2023年9月,位于济南的测试中心也转移到了这里。未来,公司计划将位于深圳的研发中心也全部转移到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是一座未来之城,同时也是一处科技创新的试验田,这里有丰富的高科技产品应用场景。”张珊珊说,公司在对新区综合管廊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定制化改造的同时,科创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与雄安新区共成长。
智能巴士、巡检机器人、数字孪生城市……正如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标语所示,雄安新区通过聚集五湖四海的科技人才、四面八方的科创企业,“让空气中弥漫着创新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