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科学家应努力成为科普专家
首页> 科技频道> 学会动态 > 正文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科学家应努力成为科普专家

来源:光明网2024-04-01 13:30

  3月30日,中国植物学会2024年省级学会理事长联席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植物科学与大食物观”。会议期间,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接受了光明网记者采访。种康表示,科普是一项亟需发展且具有潜力的工作,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做科普是一种社会责任。”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科学家应努力成为科普专家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

  科学家如何做好科普工作?

  中国植物学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将聚焦于多个关键领域,包括推动高端智库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科普工作、推动期刊建设、加强省级学会联动、助力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增加学术交流、举办生物竞赛、发挥女科学家力量等。其中,科普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种康认为,“科学家如何做好科普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未必擅长科普,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努力成为优秀的科普专家。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吸引受众。要用有趣味性、有故事性的方式做科普,将科学知识和道理融入其中,让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所收获。”

  据了解,学会将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如全国各级各地植物园联合科普活动,“万人进校园”宣讲活动,科普短视频、科普文章创新作品大赛等。

  种康表示,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普工作,要完善科普专家团队建设,组建院士科普团、理事长科普团等,分层次开展科普宣讲。同时,进一步丰富科普主题,增加“大食物观”“草牧业”“经典分类”等话题,并建立多元化科普方式,如现场宣讲、多媒体宣传矩阵、教师培训、出版书籍等。

  “在做科研的同时,还要告诉公众其研究成果对社会有什么用处、在国际上处在何种地位,这也是提高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

  科研成果如何更快服务社会?

  科技创新是科学普及的动力。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植物学会承担着推动科技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2024年中国植物学会《推动植物科技创新,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倡议书中强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科学家应努力成为科普专家

2024年中国植物学会《推动植物科技创新,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倡议书

  种康认为,当前的科学研究应紧密围绕“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健康,将基础理论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推动科学理论的深化和应用。

  “以植物科学为例,它既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在这个领域,复杂性状基因组与杂合基因组解析是亟待突破的科研瓶颈。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挑战,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种康表示。

  学会是一个由各领域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群体,通过组建各个专业委员会(分会),集结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并寻求难题的解决方案。“作为科学共同体,我们的角色至关重要。”种康告诉记者,中国植物学会鼓励各专业委员会(分会)不仅要关注学科前沿,更要关注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这样的科研方向,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让科研成果更快地服务于社会。”

  学会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逐渐孕育新的科技革命,中国植物学会如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源”?种康表示,中国植物学会将打造高端智库的集结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汇聚在植物科学及其他领域的顶尖专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专家梯队,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共同思考并探索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植物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来解决实际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种康表示,学会应致力于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献计献策,特别是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应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产业中具有潜力的领域,并通过呼吁和引导资金资助,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学会还应关注新技术的产业应用,通过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新技术的认知,从而推动其广泛应用。

  中国植物学会《推动植物科技创新,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倡议书中号召,植物科学工作者应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民生改善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号召各省级学会成立科技志愿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深挖地区特色资源,引导植物科学工作者立足地区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此外,学会还应承担起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使命。学术交流能够碰撞思想火花,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则是学会长远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通过科普讲座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文艺演出架起中俄“文化桥”。

  • 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完成任务返回青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
2024-05-17 10:14
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万辆新能源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
2024-05-17 10:10
5月15日,由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我国首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点火试验成功,试验台发动机具备在千帕级以下真空工作环境中持续千秒的高空模拟试验能力
2024-05-17 10:08
4月29日11时08分,随着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刀盘缓缓转动,南通的崇太长江隧道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这条深潜地底的机械巨龙,将在长江水下掘进11.325千米,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即将终结。
2024-05-17 10:07
立足“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安徽正在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2024-05-17 10:03
在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方面,江西将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2024-05-17 10:01
伴随螺旋桨的轰鸣,一辆“空中的士”——旅航者X2正展翅翱翔。看完飞行表演,步入小鹏汇天展示厅,大家对这辆“会飞的汽车”充满好奇。
2024-05-16 10:29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3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24-05-16 10:26
这对宇宙线粒子的传播、星系气体的动力学和宇宙磁场演化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测结果
2024-05-16 09:36
近日,前往月球探索的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16 09:08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成果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2024-05-16 09:02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拎着一篮“冻眠”荔枝上台“带货”。
2024-05-16 08:59
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2024-05-15 17:04
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限制了更多新天然产物的合成,这些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罗小舟介绍,团队将持续推进菌株的开发改造工作,探索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
2024-05-15 10:18
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并介绍科技助残工作进展和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2024-05-15 10:16
为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在着力规范竞争方面,《规定》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完善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及规制要求。
2024-05-15 10:15
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研究论证过程,为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装备了多项先进智能算法及技术,充分确保了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团队负责人介绍,未来,团队将继续在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通信距离、速率、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24-05-15 10:14
近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中心预警了一起因施工作业导致的供水泄漏三级风险事件:在人流量较大的蜀山区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附近,管道长期暗漏,很可能导致路面塌陷。
2024-05-15 10:13
据近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创建了一个表现出混沌行为的电子电路的数字孪生模型。结果表明,新方法与线性方法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准确度,且比以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器的计算复杂性显著降低。
2024-05-14 10:3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家、HEPS工程副总指挥李煜辉表示,HEPS不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建造,而是从头开始建造。
2024-05-15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