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听科学家声音、读科学家故事、悟科学家精神,您现在收听的是科学文化音频栏目《科学留声机》,本期节目为您讲述一位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泰斗——俞鸿儒院士的人生故事。
“充满了挑战、创新与奉献。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
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
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
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
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这是俞鸿儒在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上的颁奖词,俞鸿儒,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他在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领域,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出生于1928年的江西广丰,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1953年,他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继续深造,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力学家郭永怀。
在郭永怀的指导下,俞鸿儒开始了激波风洞的研究。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需要极高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但俞鸿儒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迎难而上,不断攻克难题。终于,在1958年,他担任组长的激波管组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激波管,为我国的风洞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念过两个大学,念过数学系,又念过机械系,化工系水利系都教过课。所以我是个‘万金油’。”
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氢氧燃烧驱动方式的选择上,俞鸿儒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但俞鸿儒坚信,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选择了氢氧燃烧驱动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在一次实验中,甚至发生了爆炸,把整个房子都炸掉了。然而,面对这样的挫折,俞鸿儒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就能找到成功的道路。在钱学森、郭永怀等前辈的鼓励支持下,俞鸿儒带领团队一次次试错、复盘,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
“我是不大随众的,什么事坏的事里面有好的,好的事里面有坏的,天地间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
在这条新路上,俞鸿儒不断取得突破。他带领团队相继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JF-10等重要实验装置。这些装置的建成,不仅为我国的高超声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我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俞鸿儒在科研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他坚持将名字写在获奖名单的最后一位,把荣誉和成就让给年轻人。他说:“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这个路是外国人放弃的,但我觉得有希望。”
如今,俞鸿儒已经年过九十,但他的科研热情依然不减。他依然关注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提供着指导和帮助。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继续奋斗和拼搏。
监 制
战 钊
策 划
林佳欣 焦子原
编 导
焦子原
AI声音训练师
林佳欣
制 作
王雪儿(实习)
资料来源
央视新闻
出 品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