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北极科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独特贡献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北极科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独特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7-04 08:10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中国科考队员徒步前往东洛文冰川采样点。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摄

  北极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强烈的地区。其中,斯瓦尔巴群岛作为北极变暖的前沿地区,其温度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位于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勒松地区。数十年来,中国在极地尤其是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不仅扩展了对冰冻圈的理解,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还通过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等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填补多项数据空白

  深一脚、浅一脚,迎风冒雪,登上新奥勒松冰川取雪采样,再乘船返回科考站,通过同位素离子分析仪等仪器分析样品中硫酸根、硝酸根等离子的输送和沉积过程,利用模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走势——这是中国科学家胡正毅在北极冰川科考的日常工作之一。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如在冰川研究方面,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冰川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冰川运动数据、消融区和积累区10米深冰川温度,以及冰雪样品分析数据等;在生态(海洋和陆地)研究中,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定期采集样品,分析生态种类、分布、年际或季节性变化。

  中国北极科考持续监测提供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关键数据,对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北极快速变暖的观测监测方面,中国科考成就已帮助科学界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中国连续多年的实地观测和数据收集,填补了极地冰川海洋、陆地、气象、地质和生物生态数据空白,对优化全球气候变化模型至关重要。

  揭示气候变化模式

  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快两倍甚至更多。数据显示,过去60年,斯瓦尔巴群岛的气温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在新奥勒松地区尤为明显。

  胡正毅的科考结果显示,与美国阿拉斯加和中国北部区域相比,斯瓦尔巴群岛降水更少、冰川消融更强。中国科研人员类似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例如在冰川物质平衡、海冰厚度和范围、大气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北极海冰减少和冰川退缩的速度、北极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气候模式的影响,提供了预测海平面上升的重要依据。

  中国北极科考提供的相关数据不仅有助于科学界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全球气候模型提供了关键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已多次执行极地科考任务,提供了高质量的海洋和气候数据,支持全球气候模型的改进;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揭示了北极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提供了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重要依据。

  促进知识共享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极地研究合作,通过与北极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分享数据和研究成果,推动了全球极地研究的进展,为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全球气候治理框架。

  中国参与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和北极理事会的相关工作,促进了极地科考信息共享和全球政策制定。在联合科考和数据共享方面,中国与挪威、俄罗斯、德国、泰国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增强了全球气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中国通过发布极地科考成果和开展科普活动,包括科学报告、展览、媒体宣传和北极云科考—走近黄河站等,提升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极地保护和气候行动的支持。

  (据新华社电 记者郭爽、张玉亮、李超)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 黄百铁路广西段隧道工程建设加速推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日消息,目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80后”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4-07-03 04:45
智能检测、智慧监管、可视化粮库……粮食储备,越来越智慧化。
2024-07-03 10:24
“野外踏青也可点外卖,几分钟就能送到!”在四川成都彭州市郊外山区深处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谭晓雪打开“送吧空运”手机小程序,点了一杯咖啡。不到十分钟,一架无人机稳稳降落在面前的平台,打开货箱,一杯咖啡安放其中。
2024-07-03 04:45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
2024-07-03 10:25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4日开幕,今年大会出现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带动下的人工智能应用,正在市场上找到落地方案。
2024-07-03 10:24
该同传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正来自于不久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2024-07-02 08:58
科研团队通过改进编码模型、引入冗余核苷酸和设计索引技术,实现MRI数据可靠归档和检索。
2024-07-02 08:58
日前,在北京亦庄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创新发布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全球企业发布“招贤榜”,推动建设“人工智能之城”。
2024-07-02 04:05
近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让科学教育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024-07-02 04:40
1日,风云三号F星(以下简称“F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接棒风云三号C星,开展全球地气系统综合探测业务。根据部署,F星将尽快与其他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网业务运行,
2024-07-02 04:05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33项重要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涉及定位导航、海洋观测、新能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这是新修订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自2024年5月1日施行以来,该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2024-07-02 04:05
大位移井技术是有效开发动用海上边际油田储量的利器,采用大位移井技术可节省40%左右的投资费用,这使得一些油田重新具备了开采的价值,该技术可扩增南海东部边际油田储量超5000万吨。
2024-07-01 09:40
先后生长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一步步提高样品质量,2012年底,薛其坤团队终于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24-07-01 09:39
清晨,太阳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一艘蓝白相间的船舶热闹了起来。一个重达2.5吨的ROV(无人揽控潜水器)基础平台从艉甲板被缓缓吊起、布放入水,展开测试工作。
2024-06-30 04:10
6月30日,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此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2024-07-01 06:10
7年前,我脱下博士服,穿上蓝色工装,成为新松公司一名研发人员。这些年,怀着“让新松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赶超国外,实现国产机器人核心控制器自研自产”的目标,我全力以赴攻克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创新研发高地,助力新松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擦亮“中国‘智’造”的牌匾。
2024-07-01 06:20
建设科技强国,向什么要动力?改革,唯有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指引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2024-07-01 06:05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