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时⑤】
编者按
实施精准科学的多样化评价、用好质量评价“助推器”、变“束之高阁”的评价报告为务实有效的行动指南……这些举措,已成为一些地方破解教育评价体系单一、评价标准缺乏、评价实施困难、评价应用不足等难题的关键推手。
教育评价改革正在进行中。我们看到,品德行为、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师德修养、专业能力等评价指标均包含其中,多把“尺子”衡量下的教育评价,引导学校改变“唯分数”观念,人才培养从“分数导向”朝着“素养导向”转变。一方面,唤醒学生自我教育内生动力,引导其走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调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暑假,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共同成立的“科技小院”,学生们查看试验田玉米长势。新华社发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镇南界村,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村民采摘辣椒。邱洪斌摄/光明图片
7月4日,教育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暨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北京市平谷区启动。新华社发
湖南长沙:多把“尺子”量学校,一种合力促成长
6月底,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发布《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让学生成长看得见——2023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三个部分,涵盖学生心理健康、科学素养两个专题。同时,长沙市公布了“低进高出、高进高出”、特色发展等“学业增值+能力素养”发展较好的学校名单。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长沙市已连续8年向社会发布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从2013年起,长沙市积极探索“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采取建构指标体系、迭代评价模型、探索实施路径、强化结果应用等措施,努力解决“唯分数、唯升学”顽疾难除、学校办学动力不足、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推动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变。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邹良介绍,评价报告基于不同基础,开展分类评价,坚持“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将学校学生成绩与增值进行组合分析,将学校学业发展特征划分为引领型、稳定型、中等型、潜力型、待提高型,对高位运行学校、低入口学校、新建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学业增值及相关因素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分析,引导学校改变“唯分数”观念,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持续跟踪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素养、劳动素养、心理健康和教师评价素养等状况,为学生、教师发展轨迹进行数据画像,呈现成长动态。
在多把“尺子”的评价标准之下,全市学校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从“一列纵队”转向“多列纵队”,一批原本群众认可度不高、发展不理想的学校在综合评价的推动下“异军突起”,赢得广大家长学生认可。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仅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倾向,推动学校从“育分”向“育人”转型,让所有学校都能体验到办学成功的价值感,从而调动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看来,2017年成立的雅礼洋湖中学,就实现了学生培养的“低进高出,高进优出”。
“教育,特别是高质量的教育,不是为了达成某些指标,也不是为了提高分数和升学率,而是面向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雅礼洋湖中学副校长刘清认为。
刘清表示,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基于由“提高分数”向“培养素养”转变的育人观念,实施多维度的育人策略。雅礼洋湖中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建设校本课程,构建包括“德行正雅、智力博雅、身心健雅、美趣高雅、劳动奋雅”五个维度的育人理念,坚持育人体系化、体系项目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农村学校而言,教学质量是否被认可,学生人数变化是最直接的“风向标”。长沙市宁乡市五里堆中学一没区位优势,二没硬件优势,三没师资优势。如此困境,如何提高质量呢?
“我们选择从课改入手,向课堂要质量,引导教师从‘管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五里堆中学校长邓泽华告诉记者,五里堆中学学生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学校进行的劳动与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培养等评价都非常有特色。当前,学校已成为长沙市“未来学校”项目建设校。“教师不愿走,学生愿意来,学校教育教学生意盎然。在这里,老师的努力成就了学校的品质,学校的品质成就了老师们的幸福。”邓泽华说。
为改变当前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受众面窄、实效性不强的现状,长沙市多措并举推进结果应用,变“束之高阁”的评价报告为务实管用的行动指南,用好质量评价“助推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一方面,构建“立体多维、回应热点”的指标体系,解决“评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形成“靶向改进、促进发展”的应用范式,解决“怎样用”的问题。
刘清说,每年学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都会详细展示评价结果、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与建议等内容。学校按照相关维度,参照增值评价数据,不断补短板、找亮点、聚合力,实现学校高质量育人。比如,学校在探索精准教学、科学减负的方法和提升学生学习力、内驱力上下足了功夫,目前作业设计、智慧教学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学生谈】
鼓励发展兴趣,让成长更快乐
讲述人: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水利工程学院学生 王汉
初入校门的我曾对未来充满憧憬与不安。在学校的组织下,我结合自身兴趣参加了“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专业社团,积极参与智能节水系统设计与安装、维修与调试等实践操作训练。我们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严格遵循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职业素养日益增强,岗位能力逐渐提升,同时,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在快乐中不断成长。
专业社团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备赛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日没夜的训练,让我们的体力与精神都备受考验。每当这时,指导教师都会给予我们耐心的指导和心理疏导,让我们知道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只有不断突破自我、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因此,每每遇到问题,我们都不轻言放弃。我们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以求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2023年辽宁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我们设计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受到好评,我和小伙伴们也得到了企业关注。
在“高职智能节水系统设计与安装”项目中,我和其他两位小组成员早出晚归,跨学科学习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等知识与技术。
在学校“弹性学制”“学分转换制度”等个性化的学业管理机制和“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差异培养、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我深切体会到,不拘泥于课堂教育,将技能大赛、创新训练、科研成果等纳入学分认定范围,为我们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成长档案”让自我评价更准确
讲述人: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 孟庆亚
转眼间,我们站在了大学生活的终点,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回首这四年,从青涩少年到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与收获。
大二大三期间,我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元化信息发布和管理平台,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蓝桥杯等各类大赛,深化了专业知识,锻炼了团队协作和动手实践能力。
大四,这个人生的关键节点,学校的就业大数据平台给了我很多帮助。平台通过对我们的成绩、喜好、特长等进行数据分析,为每名学生建议适配的就业方向。这一举措让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先机,更让我们增强了对自身的科学认知,在寻找工作时能够更加明确方向,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即将告别母校的时刻,我收到了一份来自学工大数据平台的特殊礼物——“毕业生成长档案”。这份档案从我入学时在校门口的第一张照片开始,记录了我的成长轨迹,结合我在学业、社团、社交、消费、作息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全面记录。它记录了我大学期间在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科技竞赛等方面的点滴成长,并对我的目标规划、成长轨迹和综合能力进行了科学研判分析。这份“成长档案”,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用心和温暖,更成了我未来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它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录。
【教师说】
让劳动教育贴近真实生活
讲述人:常熟理工学院劳动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蔡瑞林
2022年以前,我在教学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方法。那时我和学生们的关系,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园丁和等待修剪的幼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和情感,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我带领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团队,开发了《劳动教育》知识图谱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路径,学习顺序和时间都可以自由决定,从而实现了从“老师选”到“学生选”的转变。
在劳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开发了物品收纳、仪容仪表等10个生活劳动实践项目,水污染检测、文创产品制作等40个生产性劳动项目,劳动法律社区宣传、关爱心理健康等30个服务性劳动项目,3D打印、智能家居设计等20个创造性劳动实践项目。每个实践项目设计4个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便利时间,选择1个生活劳动实践项目,3个生产性、服务性、创造性劳动实践项目。选择了心肺复苏项目的小李同学告诉我:“以前觉得劳动教育是‘水课’,今天学习后,我深刻感受到劳动课不仅是一门好课,还是应急救援的保障。”
劳动教育内容丰富,但毕竟学时有限,如何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正是基层老师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结合苏州的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将劳动素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真实的生产生活。例如,我们紧抓苏州常熟地区的电商行业优势,与阿里巴巴苏州跨境电商代理商联合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劳动教育实践。
在课间、在食堂、在路上,我观察到,使用手机观看短视频的同学非常多,并且乐在其中。因此,我决定开辟劳动教育短视频新赛道。我将教学内容拍摄成寓教于乐的教学微视频,发布在专门开设的“菜园劳动”课程公众号上,满足学生快速化、轻量化、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现在,我成了校园里的“网红教师”,走在路上,时不时会被学生问起:“您是不是小蔡老师?”在和学生的交谈中,也会碰撞出更多新的思想火花。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格等,很难依靠空洞的理论和单纯的说教深入人心,必须将这些理论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目前,学校建成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借助劳动教育综合实训室、专业实训室、产业学院、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教学,通过面向真实生产生活情景的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将“身体和情感”协同融入劳动教育。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小强同学参加了非遗传承、红色文创设计、苏式糕团制作等多种劳动实践项目后表示:“我越来越发现,关于劳动的理论知识并不那么枯燥,它们都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现在爸妈经常对我的技能感到惊讶。”
一门课程的生命力,在于能助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由一个学生辐射到一个家庭,再由一个家庭辐射到整个社会,这正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评价改革引领“以体育人”
讲述人:南开大学体育部教授 游江波
我国体育教育先驱、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老校长张伯苓曾说过,“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并身体力行,奠定了南开优良的体育传统。
新时代,南开大学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强调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以排球专项课为例,课程践行了“以体育人”目标,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走在教改前列。
我们深化排球课程评价改革,构建课外锻炼、体质监测与排球技能、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在传统两人垫球考试侧重于个人技能评价基础上,增设了小团队比赛成绩综合考评;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团队队员参加课外训练次数、期中技术考试、同期课内及课外比赛成绩等均被纳入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促练的作用;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小结互评”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我们以评价改革促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掌握排球运动技能。在教学中,我提出了排球“链式双螺旋”教学策略:将排球技能、体能的“螺旋式提高”与合作、心理、社会适应性的“螺旋式提高”相结合,以大量由易到难的不同比赛形式为“链接点”。同学们通过课上小团队比赛、课内外结合的排球选项班联赛,有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在“重配合”“强刺激”的情境里学会了运用球场语言,展现运动激情,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理解了角色定位,提高了磨砺抗压和耐受输赢的能力,在学会、勤练、常赛中真正掌握排球运动技能。
我们健全课外排球活动评价激励机制,以赛增能,以体育人。开高校先河,制定南开大学排球运动员、裁判员等级标准以及排球指导员标准,为达到标准的学生发放证书,助力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例如,学生们组成小团队参加各种比赛,实现了成为南开大学排球一级、二级运动员的梦想,亲身感悟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他们在提高自身排球技能的同时,承担起荣获了“全国百佳体育社团”的南开激扬排球社团的组织工作,还承担起“教练”的角色,带领并指导本学院排球队课余训练。获得等级裁判员的同学们,则承担了每年200多场校内比赛的组织裁判工作,提高了自身的赛事组织协调能力和执裁能力。
激发多主体活力 系统推进综合评价改革
评价具有引导、激励、鉴别、监督等多种功能。在政策实施中,我们经常通过评价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等目标。同时,评价还能发挥“以评促动”的重要作用,激发办学的动力活力。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旨在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这实质上为激发高校多元治理主体的动力与活力明确了方向、指出了路径。
为了落实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内外部多元治理主体都应明确方向,凝心聚力,存共识、促善治。
长期以来,高校评价的形式基本上是政府和社会评学校,学校评教师与学生,师生互评。在这一评价体系中,被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而在新的评价改革中,党委和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都是被评价的对象。这样,教育评价改革对高校各治理主体都产生作用力,进而转化为提升教育教学的动力和能力。
高校治理主体都有各自的基本使命,应通过评价改革正确引导各主体发挥应有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提高科学履行职责水平;各类高校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出特色和水平;教师应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教学科研实绩;学生要潜心向学,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决破“五唯”,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下一步深化改革,实质性评价应该获得特别重视。与实质性评价对应的是符号性评价。实质性评价体现的是实际的贡献、价值、能力等,符号性评价体现的是形式的分数、论文数、课题数等,“五唯”现象就是典型的符号性评价,会导致不科学的教育导向。只有强调实质性评价,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务本求实,促进各高校提升办学成效。
总体来看,探索与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始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命题之一。应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对高校治理主体进行规范与赋能,优化高校治理制度的运行和效能,形成中国特色结构性高校治理模式,并通过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增强动力、提高办学成效,持续推进新时代高校治理现代化,助推高校高质量育人。
(作者:周湘林吴殿朝,分别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原工学院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