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迈出去的是脚步 带回来的是经验——南开大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迈出去的是脚步 带回来的是经验——南开大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26 03:40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董山峰 光明日报通讯员 高雨桐

  2023年7月,南开大学发布计划:3年建设200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着力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一年过去了,南开大学在25个省区市建起乡村工作站90余个,先后派出200支队伍、近2000人次深入乡村一线服务。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教育何为、高校何为?南开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南开建立的乡村工作站,不仅是解决乡村振兴实践中‘真问题’的重要平台,更要成为南开智库下沉、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阵地。”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建设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

  去年暑假,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带领团队师生在迎新村开展可持续生计调研,深入全村200多户村民家中走访,全面了解村子的发展建设整体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迎新村面临多重生计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土地潜力,进一步完善村庄的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经济发展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徐虹说。目前,双方已着手共建小站稻产品创意开发孵化基地,并决定在迎新村建立常态化观测点,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

  专家教授奔赴一线,老师学生“串门走亲”,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经验。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假,南开师生面向所有站点开展第二轮全覆盖调研。除了收集相关数据外,还有针对性地形成了80余个典型案例,建设全国乡村发展的动态案例资源库和数据库,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师生“金点子”变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2022年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国团队培育的高抗、高含量丹参品种“NK 1号”在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如今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220亩。2023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门村落成。

  “科技助农,‘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一样重要。”这是王春国常跟学生念叨的一句话。4月种植,10月收获,在种植示范基地里,时常可以看到师生们与村民一起忙碌的身影。

  一颗种子孕育一条产业链,一支服务队守护乡村“健康线”,一个镜头记录乡村文化建设。在庄浪的乡村工作站,师生们的身影进进出出,他们为庄浪打造从种子、种苗到智能化种植管理和最终药材质量检测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服务“南开大学—庄浪县电商运营中心”,带动农产品销售超过1000万元;成立学生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集中问诊和线上远程医疗服务;拍摄《东门·耕读第》《东门·春联》等影像作品,助力庄浪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位于雷公山深处的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近年来,南猛村将苗族文化脉络融入乡村肌理,通过挖掘芦笙制作、苗族蜡染、酿酒、制茶等传统工艺,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破解同质化竞争,擦亮‘南猛’品牌?”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借用”人工智能开药方。“文创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所以我们提取出南猛独特的文化基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出更加符合南猛特色的作品,让现代和传统、文化和文创碰撞出新的火花。”南开大学哲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星辰说。围绕南猛苗族文化、特色产品和生态艺术,同学们不仅制作出帆布包、笔记本、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还完成了AI交互艺术、AI音乐和AI游戏等创意作品。

  “南开师生这次轻展翅膀,将在南猛掠起一阵旋风。”农业农村部驻南猛村第一书记王越说。

  将课堂搬到乡土深处

  课堂的定义有多广,育人的舞台就有多大。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在山西长治,千年古县襄垣因地制宜,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孙桂玲和学生们来到襄垣县时发现当地村民们还在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凌晨一点也得到大棚里记录数据”“效果也不好,病虫害还是很多”……村民们大棚种植中的烦心事,成为师生们记在心里的大事。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

  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这个大课堂上,永远不缺少研究课题。

  “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是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南开大学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按照师生科研报国‘桥头堡’、人才培养改革‘先头兵’、校地深入合作‘试验田’的定位,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为破解‘三农’领域难题提供更多南开方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南开力量。”陈雨露说。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6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金仁桐高速桐梓河特大桥开始荷载试验

  • 广西东兴:一根琴弦奏百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求一线、建在青年成长一线。
2024-08-23 03:50
系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4-08-23 03:50
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的性质应该是对称的、数量应该是等量的。但现在的宇宙,却难以找到反物质。
2024-08-23 03:50
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4-08-23 03:50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通过推动全球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4-08-23 03:50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2024-08-22 10:25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2024-08-22 10:23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2024-08-22 10:21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2024-08-22 10:16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2024-08-22 10:15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2024-08-22 10:11
十年树木,聚木成林。那么,什么样的树林才能被称为“森林”?
2024-08-21 10:13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2024-08-21 10:09
近日,青海格尔木60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2024-08-21 03:10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2024-08-21 03:10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2024-08-21 03:10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2024-08-20 10:19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2024-08-20 10:10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2024-08-20 10:08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2024-08-20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