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增进互动性参与性,提升科普效果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增进互动性参与性,提升科普效果

来源:人民日报2024-09-02 09:36

  通过科普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不仅能进一步助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科研后备人才队伍,也能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前不久,浙江省德清县的邓女士将长出白色蘑菇(白参)的苹果分享到网上,得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关注。苹果上长蘑菇很稀奇,也具有科研价值,该蘑菇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果菌王”。科研人员之后持续在网络平台与网友互动,分享相关研究进展。

  苹果上的白参稀奇,是因为蘑菇的传统基质是木头,长在新鲜水果上并不常见。邓女士的网上分享,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材料,还激发起公众对白参和育种工作的兴趣。网友不仅热心追踪对“果菌王”的研究进展,好奇“蘑菇有没有苹果味”,甚至有网友将长着蘑菇的芒果、大蒜等寄给昆明植物研究所,期待科学新发现。研究人员通过回应网友脑洞大开的提问,潜移默化做科普,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常生活距离科学研究其实并不遥远。公众如此关注“果菌王”,在于这个物品让实验室科研与日常生活发生关联,让大家意识到,只要留心观察,身边处处有科学。当前,随着科技应用延伸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科学、运用科学变得日益重要。通过科普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不仅能进一步助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科研后备人才队伍,也能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好的科普往往不是传播者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与受众的双向奔赴。“白参菌丝完全侵染整个苹果”“苹果白参没啥特别的味道”“寄来的样品将排队等待研究”……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网民的互动,提升了网民的科研参与感,公众从“被科普”向“追科普”甚至“传播科普”转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了解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眼下,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互联网天然具有互动、参与属性。让公众与科学走得更近,科普工作者可以通过进一步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多想受众之所想,增进互动性和参与性,提升科普效果,帮助科普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注重互动性。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上,一系列互动体验性强、好看好玩的科普展品,引导青少年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开放日上,实验室、种植基地等对外敞开大门,让大众在动手操作、在田间地头“劳作”中感受科学、触摸科学。从“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到众多“硬科技”知识博主,借助网络平台,他们在与公众互动中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维,把科学种进了更多人的心田。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大众的科学热情相互促进。增进公众对科研、科普的参与感,营造全社会一起关注、讨论科学的氛围,能够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从而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北 湖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会谈

  • 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会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