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做深做透基础研究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做深做透基础研究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2024-09-26 10:23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基础研究是科研链条的起始端,更是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日前在深圳召开的农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要积极抢抓这次产业变革机遇,突破资源环境约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突破农业领域的技术短板,究其根本是要在基础研究上做深做透,取得实质性突破,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以创新链进步带动产业链跃升。”吴孔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

  “2013年以来,我院高水平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年均增长16%以上,以第一单位或通讯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发表论文51篇。多个学科达到世界前列水平。其中,作物、园艺、植保、兽医、资环等学科集群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作物功能基因组、动物疫病防控等主要学科领域论文专利等产出位居世界前列。重大原创性发现不断涌现。”吴孔明说。

  近日,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的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迎来收获季。图为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一景。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

  源源不断涌现的新兴科技成果给农业领域带来了哪些改变,又如何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团队基于包含万份个体的预测数据集构建模型,并利用选择系数综合考虑多个性状,从而实现潜力组合的快速筛选。“利用这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望进一步实现水稻品种的杂交改良,实现对亲本材料的高效选育和配组,服务于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和聚合双亲优点的常规稻材料的创制和改良,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种质资源。”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发现了控制水稻种间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和水稻高产基因,破译了在国际上得到近百年关注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形成的遗传基础,支撑水稻高效育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团队阐明了H7N9等病毒生物学特性、遗传演化规律及其公共卫生风险,为禽流感病毒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团队破解了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机制,开辟了以种子栽培马铃薯的新方向。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进入世界农业科技第一方阵,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原始创新不足、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与挑战,要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竞争格局,加强协同创新,做到科研‘一盘棋’、创新‘一条龙’、服务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梅旭荣说。

  为此,吴孔明说,要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打造“技术品种走出去、国外就地开展生产、初级与加工农产品运回来”的新型国际合作范式奠定坚实基础。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阿根廷总统米莱

  • 在高原高处追寻星辰大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