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弘扬探月精神 凝聚起推进强国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弘扬探月精神 凝聚起推进强国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0-15 05:05

  作者:刘承功(东华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取得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成为我国探月工程新的重要里程碑。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1 追逐梦想,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中,这一千年梦想衍化为“敢上九天揽月”的壮志豪情和凯歌奋进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2月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这个“梦”,寄托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灿烂文明源远流长,但在鸦片战争以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融贯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支撑、引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探月精神承载飞天揽月梦想,不仅是飞天梦、航天梦,更是复兴梦、强国梦。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当年在“两弹一星”研制中焕发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探月工程的实践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探月精神既体现了追逐梦想的自信、坚定,又体现了成就梦想的勇毅、坚韧,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能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尤其需要大力弘扬探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鼓足干劲、发愤图强,更加坚定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勇于探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总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这必然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探月工程作为我国重大科技专项的标志性工程,涉足的是极富风险和挑战的深空探测领域,这也是体现国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领域。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立项,继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2010年嫦娥二号完成月球探测继而开启行星际探测之后,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一直到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探月工程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这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凝结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决心和胆识,也昭示了坚忍不拔、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我们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歇。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弘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必须清醒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和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唯有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3 协同攻坚,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关键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协同攻坚、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探月工程中得到了印证。探月工程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地面应用等系统组成,数千家单位、数万名人员共同参与,涉及科学领域多、复杂度高、技术跨度大,是规模庞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汇聚全国各方面创新资源和力量协同攻坚的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之所以将举国体制称为“法宝”,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对在当时整个国家物质技术条件相当薄弱的情况下,高效调动各方面优势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集中突破国家重大战略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型举国体制,“新”在组织模式、目标任务、参与主体、实施条件等多方面。从体制完善上看,重在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就机制优化而论,要将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调动产学研各环节多元主体创新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与高效配置,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探月工程就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规划部署,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各方面人才以及国有、民营各类型机构企业合力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科技问题的协同攻坚精神,也充分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

  4 合作共赢,让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绝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而是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我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在“嫦娥”奔月之旅上搭载多国科学仪器设备,将原始探测数据向全世界开放,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当前,少数国家企图通过搞科技垄断、封锁、壁垒,以所谓“小院高墙”限制或阻碍科技合作,干扰别国创新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地位。这种行径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也有悖于国际科技合作大趋势,注定是行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合作共赢,充分彰显了我国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自信和气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只能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主动布局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坚持科技创新上的合作共赢,是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科学技术不应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而应该用来更好地造福全人类。我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就是为了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当前,科技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我国正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创新之路,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通过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向着世界科技制高点更加主动、自信地攀登和跨越,而且将坚定站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智慧,凝聚着新型举国体制的中国力量,展现着增进人类福祉的中国胸怀,诠释着富有鲜明新时代特质的中国精神。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探月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姿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5日 06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龙里油茶生态园迎秋收

  • 甘肃肃南牛羊异地借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这路灯开启时间刚刚好,真是‘无缝对接’啊!”湖北省十堰市北京路一家蛋糕店的店主何伟十分疑惑:路灯是咋做到这么准时的?
2024-10-17 05:15
从“制”到“输”、从“储”到“用”,如今,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各项新技术不断突破,全新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2024-10-17 05:05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2024-10-16 10:59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2024-10-16 10:36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4-10-16 10:35
智慧粮库里,更多的新科技派上用场,让储粮更加绿色安全。
2024-10-16 10:30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2024-10-16 05:15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2024-10-16 05:15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10-15 04:5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2024-10-15 04:50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5:05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2024-10-15 05:05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满载390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4-10-15 05:05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2024-10-14 09:34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2024-10-14 04:05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2024-10-14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