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比眨眼还快!人类嗅觉时间分辨率测定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比眨眼还快!人类嗅觉时间分辨率测定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4-10-21 09:57

  ■中国科学报记者 冯丽妃

  汽车的尾气、咖啡的香味、烤肉的烟熏味……走在大街上,人们能通过不同气味判断其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愉悦或不愉悦的情绪反应。

  尽管如此,与视觉、听觉相比,嗅觉常被认为是人类反应最迟钝的感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气味是飘忽不定的,人们通常在吸气时才能感知气味,这使得在实验中很难高精度地捕捉人类嗅觉的时间分辨能力,从而限制了人们对嗅闻速度和区分味道能力的准确评估。

  现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雯团队开发了一款高时间精度的“嗅觉仪”,首次将对人类嗅觉时间分辨率的认识提升至“毫秒级”,并发现人类嗅觉能感知间隔60毫秒—— 一次眨眼时长的1/3呈现的两种气味分子顺序上的差异。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

  “这项研究为人类嗅觉的高时间分辨率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嗅觉的时间分辨率甚至可以与视觉相媲美。”一位国际审稿人评价说。

  巧妙开发“嗅觉仪”

  人类的视觉、听觉对时间的分辨能力通常以“毫秒”为尺度来计算,相比之下,人们对自身嗅觉时间分辨能力的了解则十分有限。

  “对于人与其他哺乳动物来说,嗅觉一般依赖于在吸气过程中闻到的气味。人类的吸气通常持续1~3秒,这曾被认为设定了嗅觉感知化学环境的时间极限。”论文通讯作者周雯对《中国科学报》说。

  在一次吸气时,人类的鼻子对气味成分的动态感知究竟有多敏感?周雯对此十分好奇。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越过过往实验中的一系列障碍。例如如何控制飘忽不定的气味、如何在一次吸气中精确控制气味呈现的时间、如何控制不同气味呈现的时间间隔和顺序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雯团队经过一次次尝试,开发出一种能以高时间精度控制气味呈现的“嗅觉仪”,扫除了这些“拦路虎”。该装置能够锁定吸气的开始时间,并在一次吸气中将不同气味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呈现于鼻腔,且时间间隔精度控制在18毫秒内。

  人眨眼一次用时约180毫秒,这意味着该装置的气味呈递精度比眨眼快得多。这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的仪器其实很简单,它有一个比较巧妙的点——直接用吸气产生的负压控制气流,进而将气味传递至鼻腔。同时,我们借助单向阀控制气味通道的开关,单向阀的打开源于吸气产生的压强差,不吸气时,阀门则保持关闭,阻止气味以布朗运动方式弥散。”周雯解释说。

  “通过这个装置,只要控制不同气味通道的长度,就能控制两种气味在一次吸气中到达鼻腔的先后和时间间隔。”她补充说。

  首次评估嗅觉时间分辨率

  “利器”在手,周雯团队招募了229名受试者参与嗅觉实验,这些受试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嗅觉健康,无吸烟史,无呼吸道疾病。

  研究团队为受试者呈现不同顺序的气味分子序列——包括类似苹果、洋葱、柠檬、花香气味的化合物,并控制这些气味分子呈现的相对时间间隔在约20毫秒到400毫秒的范围内变化,以测查受试者的嗅觉时间敏感性。此外,他们还请受试者对气味混合物与单独气味的成分相似性进行评分。

  研究发现,当两种气味分子呈现间隔仅为60毫秒时,受试者即可分辨出由两者组成的气味序列的异同。“60毫秒大约是一次眨眼时长的1/3,接近于视觉对红绿闪烁的分辨率。”周雯说,在两种气味分子以顺序和逆序呈现的背景下,其绝对时间差相当于两个60毫秒,即120毫秒。

  研究还发现,当两种气味成分的呈现间隔时间延长到100~200毫秒时,受试者会感觉混合物闻起来更像先呈现的气味成分。“这表明在对气味混合物的感知中,先呈现的气味成分对于气味整体性的知觉更加重要。”论文第一作者、周雯团队博士后毋愚力说。

  3位国际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的创新方法与结论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该研究采用的气味呈现仪器简单而‘优雅’,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间精度,人类能够区分如此短的非同步气味刺激非常令人惊讶!”一位国际审稿人写道。

  你的嗅觉比想象的更灵敏

  “无论对人还是动物而言,嗅觉的重要意义都不应被低估。”周雯说,嗅觉在人与动物的情绪调节、社交互动,乃至疾病预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蜜蜂为例,它们的嗅觉不仅用于寻找食物、导航,还在社会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趣的是,一些嗅觉超群的人,如苏格兰退休护士Joy Milne,甚至能够辨别出帕金森病患者特有的“麝香”体味。研究者据此在帕金森患者皮肤上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化学分子,可能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可能性。

  感知觉研究是心理学二级分支学科基础心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过去15年,周雯带领团队做出的系列研究表明,人类的嗅觉远比想象的要敏锐得多。例如,嗅觉不仅可以作为空间导航的重要线索,还会影响人们对视觉客体的感知,甚至能根据不同气味感知性别、了解性取向。

  在周雯看来,当前嗅觉研究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尽管视觉和听觉编码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气味编码”研究仍是短板。同时,现代机器人已经具备视觉和触觉,但尚未完全发展出嗅觉功能,未来如果将嗅觉纳入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可能有助开启新的应用领域。

  她表示,此次研究为气味客体的“时间编码”提供了行为证据,加深了人们对气味感知背后的时间维度的理解,也为设计电子鼻和嗅觉虚拟现实设备提供了灵感。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4-01984-8

  《中国科学报》 (2024-10-21 第1版 要闻)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航展举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