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来源:光明网2024-10-25 11:00

  为缅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光辉一生,在李四光诞辰135周年之际,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科学家》杂志社共同承办的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于10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举办。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座谈会回顾了李四光献身科学事业的人生经历,讨论了“爱国、求实、育人、严谨、奉献”的李四光精神,研讨了由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口述、陈俭霖撰写的传记图书《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的创作出版经验,对于激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献身我国科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勘探家康玉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李廷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地热构造学研究的开拓者石耀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理事长高平,李四光的外孙女、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邹宗平等。座谈会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主任、《科学家》杂志社名誉总编辑许向阳作为嘉宾主持。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座谈会上,康玉柱院士表示,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地质学领域,更在于他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李四光的思想不仅是当时走在了世界构造地质学的前沿,在今天的构造地质学研究中仍具有指导意义,李四光为中国的石油勘探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廷栋院士在书面发言中表示,纪念李四光诞辰135周年座谈会的召开和李四光传记《一生襟抱为国开》的出版发行都是对李四光的最好怀念。李四光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科学巨人,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他具有强烈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他的创新性科学成果对提高我国地质工作水平和推动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作为现今李四光唯一的直系亲属,并与李四光共同生活了18年的邹宗平女士,对李四光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有着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书中的内容和照片以及李四光的手稿是首次披露。本书是记录李四光先生及其家庭经历最真实、最权威的一部著作,对于研究李四光精神和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和历史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构造学研究的开拓者石耀霖院士在书面发言中表示,李四光的一家是传奇的院士之家,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他的女儿李琳是院士、物理学家,女婿邹承鲁也是院士、生物化学家。这在我国科学界被传为佳话。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关于李四光及其全家的回忆文章和传记问世,并对他们的精神和事迹进行详细表述。然而,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的这部回忆录还是从不同的独特视角提供了朴素而多彩、立体且生动的描述。既让我们看到李四光先生一生的艰苦奋斗和卓绝贡献,又让我们看到李四光及其后人的业绩,经得起时光的磨砺和历史的检验。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高平理事长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到,李四光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首先,从科技角度而言,他是新中国的一位科技领军人,用科学的钥匙开启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征程。其次,他本身是一位优秀的创新者。他的科技创新是骨子里的,能够将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和认识到的问题用不同于常人的、不墨守成规的方式提出来并亲自实践。第三,他是资源能源行业的领袖,他创立的地质力学学说对大地构造的认识绝不仅仅是找到石油,而是整个构造体系的认识解决了成油、成气、成矿以及未来地热等新能源库存机制的生成和寻找规律。

  作为李四光的唯一直系亲属,李四光的外孙女、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邹宗平表示,很多人认为地质工作非常艰苦,实际上地质工作是一个浪漫的事情,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创办李四光纪念馆的初衷是向外界讲述李四光的故事,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音乐书籍、专业书籍、画展等,让更多人了解地质工作,让更多年轻人愿意选择学习地质。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傅安洲介绍,中国地质大学参加了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创编了话剧《大地之光》。该剧以李四光爱国求是、担当奉献的价值追求为主线,以师生演师长、后辈演先辈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了李四光的科学人生和家国情怀。作为科学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该剧也让上千名参演的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有效传播了科学家精神。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余佳表示,李四光是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周总理当年称赞李四光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一手创办了地质力学所,作为地理力学所的一员,传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是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和担当。李四光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具有强大力量。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陈卫春在谈及《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一书出版情况时表示,把李四光的科学思想、爱国精神传承好、传播好、发扬好,体现一个国际一流出版企业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是组织出版这本书的原始动力。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 》撰写者陈俭霖谈及创作感受感慨良多,他表示,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李四光为民发光,为国争光,地质之光,青史留光的优秀品质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机会为弘扬科学家的精神继续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副主任、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边守川表示,弘扬科学家精神不能只做表面浅层次的工作,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建立科学家精神基地等等,还要有深层次的根本的研究和举措,究其根源对症下药。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交流处处长张奔放表示,这本书再次讲述了“由仲揆到四光”的美谈。众所周知,四光之名源自《尚书·尧典》中的“光被四表”,但对于“被”这个多音字该如何发音,则成为口述这段典故的一个小难题——《康熙字典》收录了bèi、bì、pī、pì四种字意,明确“光被四表”的“被”音bì,是“及”的意思;《辞海》收录了bèi、bì、pī三种字意,却把“及”的意思赋予bèi;《新华字典》只取bèi、pī两种字意,不见“及”之意。综上,鉴于pī音同“披”,其与“光被四表”本意无关,故从现代汉语的字意出发,应读作“光bèi四表”;但考虑到取四光之名时,《辞海》《新华字典》尚未问世,故建议口述时读作“光bì四表”并稍加解释。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许向阳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形成演进过程经历了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历史阶段,可见爱国精神是中国科学家与生俱来的一种价值追求。当前,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要素,民族复兴伟业赓续前行,学习和传承李四光等老一代科学家践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秘书长、《科学家》杂志社社长祁书彦,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秘书处主任、《科学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崔琦以及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一书的创作团队也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崔琦)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