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中的这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中的这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2024-12-20 09:11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自2017年出版以来,历经八载,《蓝皮书》持续记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推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理念,在业界和社会上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蓝皮书》编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是数据年,整体呈现科技期刊全貌,第二、三年是主题年,探讨期刊发展前沿、热点议题。英文版《蓝皮书》每年通过法国EDP Sciences出版平台面向全球发布,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STM将《蓝皮书》数据吸纳到其年报中。

  近日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以官方数据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调研、数据挖掘、科学计量、专家咨询等方法,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建议。

  01

  从数量上看,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略有增加。从2022年的5163种提升至2023年的5211种,新增加的48种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区域分布、出版周期、学科分布等方面相对稳定。

  从期刊年检数据看,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但已经以集群化、平台化方式聚集发展。从主管单位看,共有1314个主管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3.97种期刊,65.83%的主管单位主管1种期刊;从主办单位看,共有3217个主办单位,76.87%的主办单位主办1种期刊;从出版单位看,共有4470个出版单位,96.04%的出版单位出版1种期刊,出版10种及以上的出版单位仅有11个。随着我国学术平台和期刊集群建设的快速发展,基于平台的期刊集群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入选的13家集群试点单位聚集了1411种中文科技期刊、324种英文科技期刊和51种中英双语及其他语种科技期刊,其中8个集群的期刊规模超过100种;集群试点单位聚集期刊共计1786种,超过1/3的期刊进入集群发展模式。

  从学历和职称来看,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整体学科素养高。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76万人,人员构成主要是采编人员,占61.13%。42.99%的人员是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英文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学历以硕士和博士为主,占81.07%,中文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硕士和博士占比为47.19%。

  从影响力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近十年,中国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不断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从图上可看出,2019年以后上升趋势尤为明显,由此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后,科技期刊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图片

  图为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文量有所增加,且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91%的英文科技期刊分布在工程技术、理学和医学三大领域,占比分别为41%、29%和21%。2022年,英文科技期刊均发文量为101篇,相比2021年增长3.27%。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上升,相比2021年,2022年刊均总被引频次为617.34,增长10.37%,刊均影响因子为0.717,增长15.83%,即年指标均值为0.162,增长35%。随着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02

  中国学者论文发表数量大,但是中国的SCI期刊数量少。

  2023年,中国作者SCI发文量为72.87万篇,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中国SCI期刊数量少,发表中国作者论文仅3.34万篇,占中国作者SCI发文量的比例不足5%。

  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是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主要来源,占总量的88.41%。近3年,尽管中国SCI期刊数量、发文量及全球占比均在稳步增长,但相对中国作者发文量的全球占比仍然偏低。

  近十年(2014-2023年),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经历了连续增长的发展过程,2023年首次略有降低的情况;同期,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自2017年起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作者发文数均远高于中国SCI期刊发文数,2023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是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的19.27倍,相较于2014年的9.45倍,差距逐渐加大。中国SCI期刊境外作者发文比例于2020年达到高峰值,为19.76%,随后逐年小幅降低,2023年为17.49%。

  中国SCI期刊学术质量显著提升。

  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和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从被引频次看,中国作者发文占全球三分之一,被引频次200多万次,占全球的43%。从引文影响力看,2023年,中国SCI期刊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为4.02,中国作者SCI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为2.84,二者均高于全球论文引文影响力(2.21)。

  从Q1区占比看,近十年中国SCI期刊学术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160种中国期刊入选Q1区,占比66.67%;中国作者的Q1区论文数为42万多篇,占全球的37%。中国SCI期刊Q1区论文数上升趋势明显,2014年Q1区论文占比为6.28%,2023年的比例增长到65.70%,即六成以上的中国期刊论文为Q1区论文。

  中文科技期刊的论文影响力持续提升,但发文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内复合总被引频次、刊均复合总被引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在3.03%-9.69%。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提升显著,2022年比2020年分别增长47%、29.53%、81.86%。

  从单篇论文看,近十年(2014-2024年),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15.82万篇。

  据CNKI数据,2023年中文科技期刊发表可被引文献99.73万篇,比2022年降低了1.19%。网络首发、增强出版、双语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促进中文科技期刊快速传播。

  03

  《蓝皮书(2024)》从影响稿源因素、开放获取出版、评价体系、科研诚信建设四个维度分析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生态。

  影响稿源因素方面,从科学家的视角出发,开展了影响中文科技期刊稿源的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作者的投稿意向受到期刊传播力、服务质量、科研评价政策导向等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开放获取出版方面,中国学者积极融入开放科学,近3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全球论文中OA论文占比接近50%。随着开放科学的不断发展,中文科技期刊在开放出版模式、版权管理制度、OA平台建设、科学数据出版等方面不断提升理解和认识,开展积极的实践探索。中文科技期刊开放出版模式主要有金色OA和青铜OA两种。中文科技期刊大多选择青铜OA的出版模式,有672种,占比79.15%,即论文出版后直接免费开放全文访问;金色OA有177种,占比20.85%。许多中文OA期刊虽不符合开放获取政策,但支持在自建网站上全文获取,共有1367种。

  评价体系方面,评价工作对科技期刊发展具有“指挥棒”作用。实践层面上,多个部门和机构进行了重要探索和尝试,注重中外期刊“同质等效”和论文的代表作评价。“同质等效”评价主要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论文代表作评价已推出,如《学术精要数据库》和“领跑者5000”等。

  科研诚信方面,期刊是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出版规范建设需进一步完善,还需加强与国际的协同,截至2024年10月,加入COPE的中国期刊仅有622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术出版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中文科技期刊要积极探索借助AI技术开展数智实践,为维护科研诚信和促进学术规范建立新标准。

  04

  从学术期刊、技术期刊和科普期刊三个维度,《蓝皮书》阐述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不同路径。

  首先是作为发布科研成果的学术期刊,其主要特色是:通过策划专题/专栏/专刊,聚焦学科热点和前沿领域,展现中国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办刊机制和流程,提升办刊效率;搭建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矩阵,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探索多元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其次是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知识传播与交流的技术期刊,其主要特色是:紧密贴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项目,提升国家科技自信与国际影响力;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推动先进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增强行业内的交流互动;探索集群与集团发展,助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第三是科普期刊,分为少儿科普期刊和成人科普期刊,其中少儿科普期刊,着重发挥科学家作用,突出原创内容,将科学与教育完美融合;成人科普期刊,发挥权威内容的资源优势,服务生产生活,有机地促进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05

  基于Scopus数据库,分析不同语言期刊的数量、发文情况、影响力及学科结构,《蓝皮书(2024)》提出对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首先是不同语言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收录方面,Scopus数据库收录了2.8万多种期刊,其中英文科技期刊有2.2万多种,非英文科技期刊近6000种。除英语外,另7种语言的期刊,数量分别超过500种,依次为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中文、俄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收录的英文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比例为23.93%,非英文科技期刊的比例为33.78%,虽然中文科技期刊数超过500种,但被数据库认定为开放获取的期刊只有2.79%,占比较低。

  发文量方面,Scopus收录英文科技期刊,年度平均发文量115.86篇,发文量中位数是41.75篇。非英文科技期刊,只有中文科技期刊的平均发文量是181.38篇,发文量中位数是140.75篇,远远超过英文科技期刊。

  影响力方面,2023英文科技期刊的CiteScore均值是4.5,远高于非英文科技期刊的CiteScore均值1.0;超过2/3的英文科技期刊排名在学科前1/2,非英文科技期刊,只有1/4在学科前1/2;Q1区占比超过10%的非英文科技期刊有3种,依次为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总被引频次、SJR2023均值(估算期刊影响力的指标,由西班牙国家研究机构提出,根据期刊的学科领域、期刊质量与声誉对引用次数进行加权计算,该数值可跨学科比较)、CiteScore 2023均值排名第1,但中文科技期刊Q1区和Q2区占比都排名第8,高影响力期刊数量仍有提升空间。

  其次非英语母语期刊出版研究。

  高质量的非英语母语期刊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资源,办好本土期刊,找准定位,推动构建本国学术科研生态,更好服务本国科研人员,具有重大的意义。

  基于Ulrichsweb数据库,对日本、俄罗斯、巴西、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典型非英语母语国家,本土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进行调研。相较而言,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评价发展较为成熟,评价指标正在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拓展到社交媒体影响力,并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

  第三是非英语母语期刊案例的启示。

  非英语母语期刊有三种独特优势:一是学者身份认同,二是更好地传递专业概念,三是贴近本土需求。

  由于语言影响、文化差异影响,非英语母语期刊与英语期刊的天然受众不同,从日、俄、德、法等国家的典型案例显示,双语对照出版已成为非英语母语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本国语言的期刊能够更好服务本土作者和读者,本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学术贡献和质量、技术和应用创新、编委和作者团队情况等。

  06

  中文科技期刊共有4556种,数量占比87.43%,质量相较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在政策、经费、学术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差距更加明显,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增加了中文科技期刊资助比例。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承载力和传播能力,距离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要求,差距也较大。

  中文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主要在: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严重缺乏;学术定位和学科布局问题依然严重,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OA出版发展十分缓慢,远远滞后于国际期刊;部分期刊仍处于“小作坊”式运作模式,新技术应用、知识服务、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欠缺;应对新型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科研诚信挑战仍然存在。

  推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从科研生态、评价举措、发展条件等齐头并进,从引领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服务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编辑出版服务能力,吸引优质稿源,首发于中国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借鉴国际出版机构成功经验,引导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开放获取出版、新技术应用、科研诚信协同治理等诸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0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意义、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拾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自信,积极关注并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

  一系列努力,不仅是对科技期刊本身的革新与提升,更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中国科技工作者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用中文讲述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让全球共享中国智慧的璀璨光芒。

  专家观点选摘

  高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hLife 主编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讲好中国科学故事,必须要重视本土期刊的发展,尤其要有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

  中文期刊必须要借鉴西方成熟的办刊模式,不仅要发挥学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作用,而且要发挥科学传播与科普的“平台”作用,满足科学共同体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在服务行业发展和创新需求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即支持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普与公众传播。期刊应承担起科普的责任,不仅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还要通过国际化的文章发布,使全世界共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这将有助于提升科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

  罗毅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激光》主编

  结合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办刊实践,从坚持专家办刊、推动期刊质量与影响力提升、期刊和学科深度融合、打造自主产权的国际化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等方面,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期刊发展生态圈,向着既大又强的方向不断迈进。

  中文科技期刊要围绕“四个面向”策划特色专题,坚守“刊会融合”服务学科发展、促进学术成果高质量传播,构建全方位融媒体传播体系,促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陈云敏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主编

  作为一名科研一线的学者,同时也是科技期刊的主编,我认为科技期刊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重要的知识基础设施。面对新的挑战,学者、主编要进一步与科技期刊平台携手,共同承担好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职责,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为科技兴盛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当前,发展自主科技期刊平台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融入全球学术前沿,把握学术话语权;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做好新知识传播;做好平台长远规划,发挥优势应对挑战。

  要重视加强期刊平台的长远规划,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期刊平台发展道路,在应对挑战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基础设施,助力建设创新强国。

  何满潮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

  随着全球科技发展的迅猛推进,科学研究的边界不断拓宽,人类社会正逐渐进入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时代,开放科学日益成为科学界共同的议题,它以开放获取、开放同行评议、开放数据共享等形式,提升科学研究透明度、可重复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本质是学术传播的载体,责任是帮助科学家更好、更准确地探索知识的边界,使命是推动科学进步,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文期刊应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学术界和工程界共同为解决国家面临的挑战,贡献智慧与力量。面向经济主战场,中文期刊应紧跟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步伐,关注新技术、新工艺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合作桥梁,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稿: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特约编辑 :刘荣 刘丽英 编辑:刘炎迅 责编:刘洞天 审核:张敬一 终审:刘亚东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文艺晚会在澳门举行

  • 习近平考察澳门科技大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