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需要“受众导向”——从新修订的科普法谈起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科普需要“受众导向”——从新修订的科普法谈起

来源:光明网2024-12-28 18:09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普法》强调: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这不仅凸显了科普工作的重大价值与深远意义,而且也是落实“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根本遵循的重要举措。随着新修订的科普法的深入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

  新修订的科普法要求,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这既是对科普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对科普应采取的形式、渠道和方式等提出的要求。对于科普工作来说,就需要它能够实现“受众导向”,也就是平等尊重受众,关照受众的感受,能够换位思考,不居高自恃。

科普需要“受众导向”——从新修订的科普法谈起

  一般意义上来说,科普就是用外行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将科学内容通俗易懂地解释出来,当然这里的前提条件是,科普人员首先要对意欲传播的内容有深入浅出的理解,因为只有自己先搞明白了,才能让对方明白。同时我们也需要破除一种认知陷阱,那就是直觉上认为科普的目标受众已经具备了某些前置知识,实际情况往往与直觉相悖,毕竟你的常识不是我的常识,甚至科普人员眼中显而易见的常识往往恰恰是科普的目标受众最需要的常识。这也表明“受众导向”的需求是真实的,也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满足。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科普从业者需要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对科学内容加以阐释,这里面就包含“受众导向”的维度。因为科学要实现大众化,必须采用大众话,而只有借助于大众话,科学才有可能实现大众化。甚至有时候需要借用一些科普的受众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来建立起关联,比如通过打比方,举例子,营造画面感等方式,这不仅拉近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公众对科学产生具象的认识。比如在解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时,用“着陆火星的难度被形容为相当于从巴黎打一个高尔夫球,正好落到东京的某个洞里”这样的表述不仅把目光难以企及的动作生动地表达出来,而且能够让公众在大脑中产生某种画面感,这就是一种“受众导向”。

  之所以强调科普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还在于受众并非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他们可能很少有机会涉足科研人员持续不断深耕探索的领域,因而也可能难以一下子理解其中的奥妙,习得学术交流中所用的术语和公式,就像H.G.威尔斯在1894年写道的那样,“一本书应该用它的读者的语言来写,但是相当多的科学作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一些人大胆地用他们的科学方言写作,而且在技术方面的娴熟和紧凑的处理上当然有相当大的乐趣;但这样的作家并不赞赏这样的事实:这是一种习得后获得的味道,而公众并没有获得它。”

  对于科普人员来说,“受众导向”相对容易实现,因为科普人员,尤其是科研人员有两套语言体系,在非学术交流过程中,他们也会使用普通公众日常交流的语言,这就为科普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基础,当前这里面也涉及科研与科普之间的有效过渡与衔接,也就是如何把科研做成科普,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内容。

  “受众导向”的科普是有温度的,是从受众出发的,因为它需要不仅研究科学本身,还需要研究目标对象,只有尊重和了解科普受众的每一个认知习惯、知识结构、知识层级,才有可能“因人制宜”和‘对症下药’。如果缺乏“受众导向”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曲高和寡的状况,甚至依然停留在“同温层”之中,难以出圈。

  当然,要让科普实现“受众导向”,也需要科普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普能力,一方面深入研究要传播的科学内容,打通“任督二脉”,形成体系,因为当前的科普更加凸显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入研究科普的目标对象,这样的信息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触达,而信息只有先触达,才能谈影响力的发生和价值的实现。同时还要对情绪价值等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因为借助于“受众导向”,实际上就是与目标受众建立关联,满足情绪价值,最后实现科普的功能价值。

  (王大鹏,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南果北种” 农旅融合促乡村发展

  • 五个“必须统筹”为经济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2024-12-27 10:24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著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2024-12-27 10:22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2024-12-27 02:00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12-27 09:46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2024-12-26 10:37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4-12-26 09:37
从古至今,工程使技术和科学发挥生产力的功能,反映国家或组织机构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2024-12-26 09:31
激光器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成像与手术、消费电子等领域,它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
2024-12-26 09:30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257.4万亩,比上年增加75.2万亩,增长1.8%;单产144.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4公斤/亩,增长7.8%;产量616.4万吨,比上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2024-12-26 09:19
日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学生吴一迪及其团队的项目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和全国特等奖。
2024-12-26 09:18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2024-12-25 09:23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2024-12-25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