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牢基础,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打牢基础,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31 04:45

  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尧 周世祥

  智能家居、自动驾驶、个性化医疗……不知不觉中,人工智能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有哪些难点和重点?如何借此激发青少年创新活力?记者走进校园一探究竟。

打牢基础,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柴火市街小学学生在使用3D打印笔绘制立体图案。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打牢基础,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

    江西省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吉安市科技馆,开展“开学第一课 感受科技魅力”主题活动。李军摄/光明图片

  新趋势:拥有跨学科创新素养,才能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主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并将人工智能教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早在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难点有哪些?

  不少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崛起,人才培养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长期以来,教育重心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于培养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等高阶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学生要学些什么?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宋宇认为,“首先要学习如何同机器打交道;其次要学习一些高阶思维,比如计算思维、创新思维、互动和合作思维;第三要学习运用核心知识的能力,能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创造。”

  在教师们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对话能力”包含诸多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学习人工智能硬件、软件课程,需要重点培养的是计算思维,包括顺序思维、分解思维、循环思维和条件思维,并对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海淀区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培养学生成为智能技术的主人和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在智能时代的大视野、大思维、大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支持复杂问题解决的学科素养甚至跨学科素养,支持创造性任务解决的科学素养与创造力,发展以人机协同思维为核心的新型数字素养,以及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能保持理性思考,并辨别真假和优劣的审辨思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说。

  新探索:开课程、办活动、用平台,各地“试水”AI教育进校园

  有了人工智能,校园生活更精彩——

  山东青岛市二十六中“人脸识别技术”课、天津益中学校“设计并制作智能门锁”课、北京海淀实验四小“宾果机器人”进校园……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引领更多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领域作出积极探索。一些企业、机构的智能实验室、科技馆等产学研一体化场所也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的学习场景。

  在课堂上,和你辩论的对手,可能不是真人而是AI——围绕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的人物评价,福建厦门市龙湫亭实验学校历史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和生成式AI进行一场辩论。人机之间多轮对话你来我往,激发了思维碰撞,也改变着学生“认识三国史”的方式。

  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学校一草一木都会“说话”——走进江苏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用手机扫码,校园“元宇宙小导游”就带领游客进入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进入该校元宇宙体验馆,还能体验与江豚互动、探索航空航天科技、观看动态画作等沉浸式项目。

  “从‘元宇宙校园’进入元空间,就有一个数字人出现,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该校六(1)班学生杨曦云说。

  “为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激发他们对元宇宙技术和数智化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朝天宫民族小学校长李万青介绍,在人工智能助学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创作诗歌和音乐,并借助元宇宙技术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学生亲手设计小程序翻译动画片——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州大学城小学四年级课堂上,师生共用AI开发一款翻译软件,并用其翻译英文动画片的字幕。该校老师黄嘉华向学生们展示了AI翻译工具的工作原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自己便可动手编程设计出一款翻译小程序。目前该校三到六年级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课,每两周一节,通过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开展教学。

  “人工智能课已进入广州市中小学课程表。针对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和支撑服务项目,我们希望在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数字化基座上,生成广州特色精品课程和资源,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人工智能+’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罗胜涛表示。

  新展望:创新组织支持和教研模式,破解师资不足、模式僵化难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日益完善,但人工智能教育软硬件资源配给尚不均衡,打造面向中小学的优质人工智能教育,仍有诸多问题待破解。

  “教师队伍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短板,区域间、城乡间差异很大。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最迫切、最关键的是,要为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素养提升、教学创新提供支持,而传统依靠本校资源的校本教研很难满足需求,无法真正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冯晓英说。

  如何补短板?《通知》提出,要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冯晓英建议,应打破学校界限,引入外部资源撬动教师教学变革,积极探索政府政策牵引、高校学术引领、学校实践落地、企业技术支持“四位一体”的组织支持机制,并搭建跨学校、跨区域的教研共同体,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教师队伍。

  面对这一问题,在今年5月举行的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院院士韩力群表示:“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资源严重短缺,部分教师对这门新兴课程存在畏难情绪。为克服这一挑战,同教材相对应的,更翔实、更普惠、更具备实操性特征的师资培训资源建设应跟上。”

  记者注意到,为弥合城乡教育水平差距造成的“资源鸿沟”,《通知》要求做好城乡统筹,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流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城乡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互联互通。

  “要做好农村学校的AI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不仅重视学习知识本身,还要‘学会学习’。否则,就是给农村学校配备了AI教学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也可能被闲置。”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除了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方法、实现教学模式革新也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通知》强调,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教学模式不变,人工智能教育的终极目的便无法达成。因此,须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关注知识传递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建立‘以学为中心’、关注真实复杂问题解决、强调协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建立信息科技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备课教研、开展‘AI+X’跨学科教学的常态化教学教研机制。”冯晓英表示。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1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五指山:民族风“村秀”秀出乡村振兴新风貌

  • 弄潮搏浪正当时——探寻县域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2024-12-27 10:24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著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2024-12-27 10:22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2024-12-27 02:00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12-27 09:46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2024-12-26 10:37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4-12-26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