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握底层逻辑,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把握底层逻辑,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31 04:45

  作者:吕文清、甄橙(分别系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工程首席专家)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底层系统

  人工智能教育怎么定位?要根植于对知识本质的把握。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型知识,其知识来源是信息社会,知识本质是人机互动,知识范围是众多学科复合,知识标准界定也有新的逻辑、结构和方法,复杂程度超过以往任何知识类型,知识价值指向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知识性质有更多不确定性,需要更多批判性审视。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需要搭建系统框架,组织强大的多学科团队协同攻关,围绕人工智能知识理论基础,从知识原点层面研究其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解决“为何”“如何”“何为”问题,为教育教学定向把航。

  人工智能教育何以支撑?要着力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类型,正处于快速知识化过程。今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师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面向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强调学生的四种核心能力,包括“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在理解、应用和创造三个等级维度下,概述了学生应具备的12项能力,详细说明了相关课程目标和特定领域的教学方法。

  人工智能教育潜力如何?主要看体系化水平和程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重在知识筛选、传播、分配,推动实践发展,并在实践中提出更多、更高、更复杂的知识需求。按照人类知识产生、发展、增长的进程与经验,任何新兴学科内容进入学校课程,都需要有统领概念、体系框架和经典脚本,一般都会经历长时段的创建、积累、实验与循证,沉淀和炼制标准知识体系,找到具有“定海神针”作用的核心点,然后体系化,进而开发分级分类的教学材料以支撑教学。

  开创人工智能教育新赛道新空间新优势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开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新课题。

  一是开创新赛道。人工智能系统设计,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系统架构,学习如何识别和定义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方案。目前实践中大多采取的是“讲练”模式,以“输入”学习为主。为提高有效性,应建立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真实研究,把知识、原理、思维、方法、技术等嵌入任务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研究,并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实现学、研、产、创一条龙。

  二是开创新空间。人工智能涉及众多学科,例如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医学、哲学等。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空间环境、技术工具、认知场景,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难以满足。当前,亟须建立社会化解决途径,盘活社会场馆资源,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学生应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如编程、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明白其真实问题驱动、真实情境支撑的特性。

  三是开创新优势。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包括推理方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很多都是前沿课题。目前人工智能教育逻辑结构、知识增长规律、获得知识途径、成果检验标准等,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因此,早布局,早发力,开创人工智能新优势,意义重大。目前,部分国家已将人工智能学习目标纳入国家课程,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有望成为教育跃升的杠杆。

  聚焦范式更新,促进教育迭代升级

  以往,我们教育的传统范式是教—学—评。经过一轮又一轮改革,教育范式已经进化为教—学—做—(用)—评。人工智能教育范式,可以反转过来设计,即:用—做—学—教,再加以场景支撑、情境认知、评价牵引,构成人工智能教育新态范式。笔者2016年—2019年在深圳等地建立基地,并与多方合作开展实验。我们把“用—做—学—教”作为操作系统,通过实际观测,总结出如下策略:

  一是以用促学。我们2018年—2019年在深圳实施了《人工智能促进区域教育整体提升行动》。其中,人工智能教育采用“以用促学”方式推进。在实验学校先让学生“玩AI”,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前沿六大场景,分组轮流到AI小镇尽情玩,动员各人工智能厂家在学校各个角落安放不同类型智能设备,作为免费展示体验互动窗口。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AI的有趣之处,并激发了动手科研的兴趣。

  二是现学现用。有的学生研究组想利用人工智能设计交通智能预警系统,发布每天上下学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实时动态,解决该时段交通拥堵问题。还有的想设计考试无人监管系统,有的想研制教学机器人,等等。这些研究涉及人工智能知识、原理、技术、工程等所有要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良好手段。

  三是先用先学。当学生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先适量运用知识原理进行设计,再根据需求逐步拓展。如学校举办大型现场会,学生为此研制服务机器人,就经历了绘制学校地图、整理学校简介、学习3D建模等步步深入的过程。

  四是急用急学。如某学生要做一款互动软件用于即将举行的项目展示交流活动,老师可以允许他调整课时,投入精力集中研制,并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实验室及设施设备支持,在考评上也可予以专门考虑。

  目前,经过实验小组在北京、深圳的实验、评估和论证,“用—做—学—教”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范式基本可行,契合人工智能的强互动性、逻辑的强复杂性、知识的强不确定性和增长的强叠加性,契合新一代学习科学建构与认知原理,有望促进智能时代育人模式转型。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1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五指山:民族风“村秀”秀出乡村振兴新风貌

  • 弄潮搏浪正当时——探寻县域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2024-12-27 10:24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著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2024-12-27 10:22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2024-12-27 02:00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12-27 09:46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2024-12-26 10:37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4-12-26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