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用AI读懂天气

来源:北京日报2025-01-09 10:05

  本报记者 骆倩雯

  用AI可以做什么?有的人可能会让它查找资料,有的人用它来做数据分析,还有的可能会让AI帮忙写报告。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究员冯琎想的是,让AI来帮忙“读懂”天气。

  在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冯琎和他的团队用人工智能为天气预报赋能。

用AI读懂天气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冯琎

  刚起步时,冯琎并没有太大的把握,他带领的这个小型研究团队也没有一个人接触过人工智能专业。冯琎找来了各种课程,积极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算法,“后来就带着大家一起学,遇到特别难的问题,就集中起来讨论,首先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快速切入这个新领域,然后实现和气象专业场景的融合,最后在关键问题上有所创新。”AI很快就用到了气象研究中。

  “气象研究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提高极端性、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预测和预估能力,降低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但极端性、灾害性天气事件在海量数据中毕竟属于小样本,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就要考虑如何提升对这些小样本的预测能力。”冯琎和团队成员着力研究“小样本”情景下的人工智能算法,挖掘出背后隐藏的天气规律和趋势。

  2023年汛期北京地区经历了极端强降雨,城市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极端天气精准预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北京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机构的数据和算力支持下,冯琎团队研发了灵犀降水大模型。

  2024年7月25日,台风“格美”先后在中国台湾和福建一带登陆,其残余环流北上影响我国内陆地区。“究竟会不会给北京带来极端强降雨”是当时北京市气象台分析研判的重点。因为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变化,哪怕只是略微调整,对北京降水的影响都会非常大。

  鉴于此种情况,灵犀大模型提供了重要参考——“7月28日8时至29日8时‘格美’转向,北京地区降水落区东移”。根据这一结论,再结合环流形势演变趋势,北京市气象台综合研判“格美”对北京地区的影响明显减弱,这与后来天气实况完全符合,为市区两级防汛部门科学合理开展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冯琎团队使用华北地区站点实况数据对预报结果进行检验,2024年汛期,灵犀大模型在降水分布和量级预测,尤其在强降水预测方面表现优秀,平均强降水预报评分较主流大模型提升了20%以上。

  而人工智能在气象方面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目前团队正在推进灵犀大模型融入气象保险风险预警服务领域,为风险预警自动触发、一键式发布及更广泛的防灾减灾场景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我想做对公众有意义的事情,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工程(研究)的成果。”冯琎正一步步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读懂”天气的重要帮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