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松下“断臂”思考:如何打破“微笑曲线”魔咒?
首页> 科技频道> 光明报道 > 正文

松下“断臂”思考:如何打破“微笑曲线”魔咒?

来源:光明网2025-02-06 13:20

  【新闻+】

  2月4日,松下电器控股公司社长楠见雄规在公司的经营方针说明会上宣布,公司将进行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计划解散负责家电生产销售的子公司松下电器,集中力量发展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高利润领域,旗下的电视机业务则计划寻求出售。

  2月6日,松下电器连发两份声明,就集团经营改革说明会所引发的一系列相关报道作出解释,否认解散“松下集团”,而是对“松下电器株式会社”进行重组。

  针对包括电视机业务在内的存在问题的业务,为实现根本性的收益结构变革,松下公司正将所有可能性纳入考量范围并予以研讨。截至目前,包括出售或退出等相关事宜,均未做出任何决定。

  松下是老牌电视机厂商,但近年松下的电视机业务规模不断缩小,已经逐渐退出第一阵营。不仅是松下,其他日本企业在日本及全球彩电市场的份额也不断减少,纷纷退出电视业务。此前,东芝已把电视业务转让给海信,船井电机去年年底也在出售彩电业务。

  换言之,电视早已不是松下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重点。根据周二声明,松下电器解散后将分割为三家公司,其中智能生活板块将涵盖白色家电,另一家则专注于空调和食品配送,照明业务重建为电气工程公司。其余包括锂电池、汽车材料等业务则继续保持子公司格局。

松下“断臂”思考:如何打破“微笑曲线”魔咒?

  【快问答】

  █ 松下电视退出江湖,背后有哪些原因?

  1、全球彩电市场竞争格局剧变

  日本企业曾在全球彩电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韩国(三星、LG)和中国(海信、TCL)品牌的崛起,其技术、成本控制和市场响应速度优势逐渐丧失。日企在OLED、Mini-LED等新兴显示技术上的布局滞后,叠加供应链成本高昂,导致竞争力下降。

松下“断臂”思考:如何打破“微笑曲线”魔咒?

松下4680电池 Panasonic Energy

  2、松下自身战略转型压力

  松下近年将重心转向高利润的B端业务(如汽车电池、工业材料),逐步剥离消费电子业务。电视作为低利润率的红海市场,已成为战略调整的牺牲品。数据显示,松下电视全球份额已跌至不足2%,远低于海信(约12%)和TCL(约10%)。

  3、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不足

  中国厂商通过掌控面板(京东方、华星光电)、芯片(华为海思)等核心环节,构建了成本优势;而松下依赖外部供应链,难以压缩成本。例如,一台65英寸4K电视的制造成本中,中国品牌可比日系低30%以上。

  █ 对中国电视产业有什么启示?

  1、警惕技术代际更迭风险

  日本在CRT时代建立的优势被液晶技术颠覆,中国当前在LCD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样面临Micro-LED的潜在挑战。需保持研发投入强度(建议不低于营收5%),避免重蹈覆辙。

松下“断臂”思考:如何打破“微笑曲线”魔咒?

海信引领电视显示进入RGB-Mini LED时代

  2、构建产业生态护城河

  海信收购东芝电视后,通过整合画质芯片(信芯)、ULED显示技术、VIDAA系统,形成"硬件+内容+服务"闭环,值得借鉴。2022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跃居第二,验证生态战略的有效性。

  3、柔性制造应对市场波动

  TCL通过华星光电实现面板自主供应,在2021年面板涨价周期中毛利率逆势提升3.2个百分点。建议中国厂商深化智能制造(如AI质检、数字孪生工厂)提升供应链弹性。

松下“断臂”思考:如何打破“微笑曲线”魔咒?

图:微笑曲线

  【科视评】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当中国厂商在显示技术、智能交互领域高歌猛进时,曾经的“老师”选择退出消费电子竞技场,转向更具战略纵深的B端赛道。这种选择既包含无奈——在消费电子标准化大生产中,日本企业难以匹敌中韩的成本优势;也暗藏机锋——通过聚焦汽车电子、能源存储等高端制造领域,试图在产业金字塔顶端重建优势。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警示。机遇在于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腾出的空间,警示则是避免陷入“规模陷阱”。当中国企业接下东芝、松下的市场权杖时,更需思考如何突破“微笑曲线”底部的制造环节,向芯片、算法、标准等价值高地攀升。毕竟,今日的退场者,昨日也曾是颠覆旧秩序的革新者。唯有持续创新,方能在产业周期的轮回中立于不败之地。(图文/鸣耒 视频/田新宇)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2天!

  • 2025年巴黎图书节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