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来源:光明网2025-02-12 09:22

  火星上,一滴液态水的痕迹,足以颠覆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认知——它不再是死寂的荒漠,而是一个暗藏“呼吸”的复杂生命体。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团队,因为近年来的一系列国际研究成果,刷新了人类对火星水活动的认知,被授予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基础研究奖)。

  获奖理由提到了三个“国际首次”:创新行星雷达弱信号提取、高精度成像和建模仿真系列方法,首次发现火星浅表80米精细结构分层与横向变化,揭示火星长期水活动历史和长尺度环境变化;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火星多尺度水活动与磁场协同演化模型

  首次利用沙丘地貌研究火星现代水活动,发现火星低纬区表面液态水关键证据,揭示了现代风沙活动与水活动交替的短尺度环境变化,开辟了火星沙丘水活动研究新方向;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发现现代火星低纬区表面存在大气来源液态水活动

  自主研发火星车高精度磁场探测仪,创新车载磁测数据标定方法,实现首次火星表面磁场巡测和信号精准提取,揭示了磁场变化和弱磁场的存在是长期水活动关键约束。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祝融号表面磁场探测仪及在轨标定方法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个个堪称科研界“高光时刻”的“首次”,竟源于一个工作动员会。2021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工作动员会,短短时间内,来自地球物理、行星遥感、地质地貌、磁场探测等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纷纷响应,联合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同事,一支由7个任务组组成的“科研特战队”迅速集结,一场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攻关与协作就此开启。

  “多兵种”携手,共赴火星探秘之旅

  火星,这颗与地球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星球,吸引着无数科研人员为之探索。然而,火星研究面临的挑战超乎想象。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研究集体成员合影

  “火星研究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地质、气候、磁场……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单靠某一个学科根本无法全面解析火星的演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凌向记者解释,就拿寻找火星液态水来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要结合雷达探测、地貌分析、成分解译以及磁场数据,才能确定火星上到底有没有液态水,以及这些水过去是如何活动的。”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进程加速,重大科学难题对多学科联合攻关提出了迫切需求。“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探测火星地下结构、水活动、磁场等,这些目标促使我们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共同努力。”团队成员张金海回忆道。就这样,为了同一个目标,不同领域的专家们汇聚在一起,开启了他们的火星探秘之旅。

  跨学科协作,催生重大科研突破

  在这个特殊的团队里,各个小组分工明确,却又紧密协作。张金海所在的雷达数据分析组,主要负责从复杂的雷达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火星表面石块太多,雷达波遇到石块会产生强烈反射,就像在强噪声背景下找弱信号,难度极大。”张金海说道。但他们没有退缩,通过不断尝试新的信号处理技术,经过46天不眠不休的攻关,终于成功提取出火星地下80米的结构图像。“当看到那清晰的图像时,我们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张金海难掩激动之情。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火星现代短尺度环境变化

  秦小光带领的沙丘水活动组则从另一个角度展开研究。“我们最初是研究火星沙丘,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水活动的迹象。”秦小光说道。他们通过对火星沙丘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发现了低纬区存在液态水的证据。“沙丘上的结壳、皲裂,还有多边形脊,这些现象都表明火星低纬区曾经有液态水活动。”秦小光解释道。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祝融雷达数据成像结果及解译

  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刘建军负责主持火星探测规划、载荷运行、数据处理与检验,发现风沙与水活动交替地质证据,揭示现代短尺度环境变化。

  磁场探测组的杜爱民团队自主研发的磁场仪,实现了火星表面磁场的动态测量。“我们的磁场仪分辨率极高,能够探测到火星上极其微弱的磁场变化。”杜爱民介绍道。这些磁场数据为研究火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揭示了火星磁场与水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研究过程中,各小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技术互补至关重要。“我们会将雷达图像与磁场变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这样就能更清楚地了解火星水活动的历史。”张金海说道。地球物理学的雷达技术与地质学的地貌分析方法相互结合,让科研人员能够从多个维度深入研究火星,突破了单一技术的局限。

  深度融合催生新方法、新思路

  当祝融号掠过乌托邦平原,它记录的不仅是红色星球的现在,更是人类文明向多学科协作要答案的未来。宇宙之谜的破解,从来不是独奏,而是跨越学科壁垒的交响。

探秘火星,这支“跨界”科研团队凭啥拿下三个“国际首次”?

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长期水活动模型

  “通过跟不同学科的同事一起讨论,一起研究,我感觉从个人到团队对火星的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陈凌说,我们发现火星存在35-32亿年前的大洪水沉积和16亿年以来的小洪水沉积,而且期间发生周期性干湿、冷暖变化,与以往认为的火星早期温暖湿润、后期寒冷干旱的观点显著不同。这一发现刷新了人们对火星环境气候演化的认知。

  此外,低纬区液态水活动证据的发现,也为火星宜居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这意味着火星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可能具备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秦小光说道。

  在技术融合创新方面,研究团队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我们融合了电磁波和地震波分析技术,成功解决了火星雷达深部信号衰减的难题,首次绘制出火星地下80米的精细结构图。”张金海告诉记者,精细结构图像反映的两期洪水事件痕迹让人们对火星地下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跨学科合作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深度融合,它能催生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让我们重新定义科学问题,看到了更多可能性。”陈凌说,接下来,团队还将聚焦如何站在地球系统的角度,对不同尺度、不同圈层,甚至是地球与其他行星层面开展分析和对比,来获取地球与行星演化的规律性认识。(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服贸会媒体吹风会及场馆探营活动在京举行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