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日报记者 李 坤 陆成宽 陈可轩
正月初六,北京怀柔天高云淡,晴空万里。人们都在放假休息、欢度春节的时候,蒋蕾却一大早就来到怀柔科学城,忙起了试验检测工作。
“雷达是卫星的重要载荷,卫星发射日期确定以后,雷达试验检测必须跟上。整个春节假期,试验进展得都很顺利,任务肯定能如期完成。”因为任务紧急,前些天还在担心能否如期完成试验的蒋蕾,如今一扫心中阴霾。
蒋蕾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计量检测中心真空试验项目组工程师,从2010年开始,一直从事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工作。
临近上午10时,科技日报记者来到位于空天院怀柔园区的计量检测中心时,蒋蕾正在热真空试验区忙碌。“眼前的这些真空罐是为模拟太空真空及高低温交替的环境而设计的。雷达在进入太空之前,需要在这里进行充分的模拟试验,验证其数据信号等指标是否正常,以确保它们能够适应太空中的高低温和真空环境。”蒋蕾指着真空罐向记者介绍。
蒋蕾已经连续多年在值班中过年。当被问及春节假期值班的感受时,他说:“在我们眼里,要优先保证科研项目的时间进度。最近几年春节,我们都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试验现场加班加点工作,为接下来的雷达卫星发射任务做准备。”
“我们的任务是给雷达做体检,主要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检测,也就是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解决产品‘能检’的问题;二是计量,解决‘检得准’的问题。这两项工作做好了,就能准确评估产品的‘健康状况’。”空天院计量检测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徐建斌告诉记者。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是评估雷达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模拟各种运行环境,我们可以提前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避免在太空中出现故障。”徐建斌说,“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是雷达产品设计生产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就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
“正在检测的雷达,是一型商业合成孔径雷达,由我们团队自己研制,主要搭载于宏图系列卫星上。”空天院天线主管设计师、副研究员徐开江说,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可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得到高分辨雷达图像。与光学遥感观测利用可见光探测成像不同,利用合成孔径原理实现高分辨的微波成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能力,能够透过云、雨、雾、沙尘暴等,直接观测地表信息。
“在轨运行的12颗宏图系列商业卫星‘女娲星座’都搭载了我们团队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徐开江说,这些卫星有力支撑了我国商业雷达卫星星座的建设,重访周期最快可达6小时,同时快速应急响应能力大幅增强,应急时效性缩短至20分钟以内,对地观测能力居全球领先水平。
合成孔径雷达是宏图系列商业卫星“女娲星座”的优势和最主要特色,在资源调查、减灾救灾、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宏图系列卫星先后在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监测、湖南华容县洞庭湖决堤监测、辽宁葫芦岛罕见暴雨监测等多项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开江举例道,目前宏图系列商业卫星“女娲星座”已支撑各类事件监测百余次,生成标准影像数据50余万景,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