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时评】“科技过年”给春节带来新内容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光明时评】“科技过年”给春节带来新内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4 10:06

   【光明时评】

  作者:王霁霞(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杨斯雅(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科技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春节期间,科技成为回乡过年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不少地方用无人机表演,呈现出蛇年“福”文化的不同图案,为游客带来“科技+文化”的光影盛宴;还有传统醒狮和机甲醒狮共同起舞,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市民面前,让浓浓年味儿透着满满科技范儿。

  近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技过年”也给春节带来新内容,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去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囊括了全国各地和春节相关的所有过年习俗,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未来,要更好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要继续推动科技赋能与人文传承的“双向奔赴”,创新文旅融合模式、表达和传播方式,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春节体验。

  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创新形式,充分运用人工智能、VR/AR/XR等技术,提升人们春节文旅的体验感。例如,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景区通过沉浸式场景设置和现场活动互动,带领游客全方位体验“文化年、传统年、国潮年”的独特魅力;北京AI庙会打造了上百处人工智能场景,仿生人版的白娘子翩翩起舞,机器人学起京剧表演,唱念做打有模有样,还可以玩转川剧变脸,引得大家驻足欢呼。随着科技不断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春节的魅力和氛围。在不少风光旖旎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厚重的文化遗产和古镇古城、“烟火气”十足的特色街区,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送餐服务、无人机外卖、无人机旅拍服务等也已广泛渗透到旅游休闲场景,让人们的出行和消费都更加方便。

  科技的助力,也让春节传统民俗有了更多“新味道”。不可否认,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代际更替、媒介变迁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传统年俗的“味道”有些变淡,但创新民俗活动却愈发火热起来。先进信息技术的赋能有效激活了文旅新业态,让回乡过年更有趣味。例如,不少平台策划了“AI变身”祝福活动,用户只需要上传自己的照片,即可生成一个年画娃娃开口说话的拜年视频,还可一键分享至社交媒体,表达新春祝福;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紫禁城里过大年”项目首次走出北京开展外展活动,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开发光影、AR/VR等数字展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紫禁城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年自万物生”——2025山西非遗年俗艺术展将人们印象里的年落到了视、听、味、嗅、触五感中,全新打造了沉浸式体验空间,观众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官静心品味丰富多元的年味儿,在可及性、仪式感的提升中品味新春的喜乐。

  春节不仅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更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春节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传统节日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必将绽放出更加蓬勃向上的时代神采。当然,为了让回家过年更开心、更热闹,各地文旅也要加强相关管理和服务效能,着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聚焦文化数字化、数据要素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共性问题,发掘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挖掘文化数据价值、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等重点领域的创新成果,为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02版)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铁路物流运输助力春耕生产

  • 辽宁营口:“北粮南运”运输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