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1月至2月,武汉大学法学院学生组成实践队,就“健康提示标识制度的完善与推广”课题进行社会调研。实践队深入走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份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销售监管部门、食品企业、销售经营场所等单位,深入了解健康提示标识制度的应用与创新实践,总结各方经验,为制度的全国推广提供“湖北方案”。
在走访健康提示标识制度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时,实践队深入了解其对于该制度的推行模式、适用范围的建议。对于制度推行模式,符合“政府可执行、企业可接受”要求的“强制和自愿结合”模式得到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遍认可。此外,工作人员认为健康提示标识制度应突出在碳酸饮料、功能饮料、酒精饮料等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饮料品类的应用。
在走访生产及线下销售方时,实践队队员掌握了经营者在具体实行健康提示标识制度时面临的风险困难及其诉求。在已试点的广东省深圳市,经营者面临的实际困难主要在于消费者对标识敏感度较低和标识可能对销售量产生不利影响的市场风险。在制度尚未试点的湖北省,经营者提出对“资金不够用”“监督有缺位”和“顾客需求弱”的担忧。受访者还表示希望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为企业提供更加明确的操作指引。
在线下调研消费者态度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存在部分消费者对该制度不关注、不明白的现象。基于此,实践队分析,健康提示标识制度在样式设计上亟待优化,推广宣传工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实践队还与医学专家展开访谈,听取其对标识分级标准的改进的专业意见。专家表示,目前上海已有标识参考的欧美模式在本土化改造上存在优化空间;同时建议针对不同群体和地域,对测评标准进行个性化考量,从而提升健康提示标识制度的实施成效。
实践队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整理和分析实践成果,以社会需求为具体方向、以提升制度可行性为“抓手”,平衡政府能力、企业意愿及市场情况,使方法切实可行,防止健康提示标识制度成为空中楼阁。(齐翼飞 刘昕怡)
图片由“为健康领航:健康提示标识制度完善与推广路径研究”实践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