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月15日,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以“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为主题,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大会汇聚8位院士、6家行业组织、60多位专家学者、200余家整车、电池、材料企业和多家研究机构等,聚焦材料科学、新工艺新装备及产业前沿进展,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立泉回顾了固态锂电池研究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突破,包括固体离子学的研究、聚合物锂电池的研发以及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进步等内容,梳理了全固态电池领域关键问题和难点,涵盖正极界面问题、负极界面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题为《产学研协同构建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平台——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的主旨报告,研判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明确总体思路,当前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比能量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报告中,欧阳明高以团队为例介绍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复合正极和硅碳复合负极研发进展,尤其是新型低能耗低膨胀长寿命一步法硅碳负极批量化匹配国内全固态电池开发的进展。
当前正值全球AI技术快速迭代关键时期,大语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结合,升级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已联合行业三十余家企业,开展了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构建全行业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型AI for Science科研新范式,将最新的AI技术落地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倡导全行业共同努力、开放合作,共同构建AI for全固态电池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世刚以“全固态电池挑战与创新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固态电池领域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以及相关创新研究。
“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技术挑战。”孙世刚表示,材料科学方面,寻找合适的固体电解质是关键。理想状态下的固体电解质需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强度。其次,界面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此外,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德平以“全固态电池发展思考及中国一汽研发实践”为题作主旨发言。王德平表示,全固态电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突破关键技术,现阶段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能量密度达400瓦时/公斤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在未来两至三年,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应用。
“建议行业需加快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布局和产业协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持续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跨领域工程技术攻关,实现整个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持续保持我国动力电池的领先地位。”王德平说。
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以“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主题发言。他认为,全球全固态电池发展迅速,材料创新、界面优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点,应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推动技术进步。
孙华军表示,比亚迪已经开始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高层闭门会,与会嘉宾深度探讨我国发展全固态电池的顶层设计,厘清全固态电池等关键定义与标准,达成共识,坚定战略信心。(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