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持近自然恢复和系统治理 科学防治荒漠化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坚持近自然恢复和系统治理 科学防治荒漠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9 09:49

  【专家视点】

  作者:吴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三北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68.78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近自然恢复的理念。近自然恢复,即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工辅助和管理措施,依靠自然生态过程,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从而实现恢复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科学研究证明,只有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荒漠化土地,才有可能治理和需要治理,因为这些地方曾经可能是森林、草原、湿地或固定沙地。而对于天然的沙漠戈壁,保持其原始状态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让在其中生存的动植物不被打扰,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系统观念。三北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也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经济欠发达区。受自然条件、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突出。应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生态系统。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三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都离不开水。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科学评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科学选择节水抗旱植物种和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林草。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科技创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荒漠化防治实践来看,荒漠化防治的发展史就是科技治沙的发展史。荒漠化防治的需求推动了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引领了荒漠化防治的高质量发展,促使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面对沙害肆虐束手无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成为今天的治沙大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系列荒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包括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技术、飞播治沙技术、“窄林带、小网格”绿洲农田防护林模式等,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未来还需要继续在防沙治沙绿色新材料和智能化多功能新装备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荒漠化诊断与治理大模型,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立可进行位置查询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荒漠化的快速诊断和精准治理,为“三北”工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05版)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彩开学第一课

  • 海南自贸港航空保税维修货值超450亿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