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来源:科技日报2025-02-24 09:29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更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坚实迈向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

  创新主体日益多元

  “我们通过在地下布设200多套传感器、在地上搭建微型气象站,实现了果园的智能化管理。未来,我们将努力打造更智能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2月23日,“90后”种植大户牛童在他自主研发打造的8600亩现代化智慧果园控制中心里谋划着未来。5年前,他一头扎进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大山里,创造性地将果树种植与计算机信息、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为果园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翅膀,带动当地农民累计增收超4800万元。

  拦提蓄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等7项技术、9套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辐射农田138万亩。在陕西省境内的黄土高原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教单位和科技型企业接力赋能,让旱塬农田换了新颜。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产学研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主体也日益多元化。胡冰川表示,探索出让各方群策群力的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科技生产力量的市场化程度,无疑是未来提升农业科技产业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

  科技兴农开花结果

  “2024年,全县水稻制种基地4.7万亩,年产种子400万公斤,达到预期目标。”据重庆市垫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涛介绍,近年来,垫江创新县企协作模式,合力培育出多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在实现垫江水稻制种技术“从0到1”突破的同时,也完成了水稻新品种“从1到N”的推广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天祥说,垫江是我国农业科技力量主体践行全产业链协同攻关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农业领域,各科技力量主体全产业链协同攻关的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时7年破译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奥秘,耗时43年自主育成“华西牛”新品种,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水稻、强筋弱筋小麦等新品种问世,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落地……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从小型设备到“大国利器”再到全场景搭建,科技兴农开花结果,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完成了一次次振奋人心的协同攻关。

  各方力量通力合作

  2020年,首次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2024年,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了专门部署,提出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开始,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大都将农业科技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并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题中之义。

  “但仍要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有提升空间。”胡冰川建议,应激发更多农业科技力量主体活力,推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高质量技术攻关。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场‘马拉松’,各科技力量主体必须加强协同攻关意识,产出更多首创性成果,并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才能有效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李天祥说。

  他补充道,高质量推进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还必须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他提出,一方面,要营造尊重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广泛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中试+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共识,进一步加强重要种源、核心算力、现代化农业装备以及核心技术产业化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让“囤积”已久的科研成果真正实现落地生“金”。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4%,稳居2024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总体表现力首位……扬帆起航风正劲,夯基垒台赴新程。广大农业科技力量主体们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和“同心下好一盘棋”的团结,奋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开辟乡村振兴壮丽新篇章!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铺轨忙

  • 内蒙古乌兰浩特:加紧生产备春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