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侯水生委员:以乡村小微企业为抓手,为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侯水生委员:以乡村小微企业为抓手,为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来源:光明网2025-03-07 18:11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而乡村小微企业是激活农村经济的‘毛细血管’。”2025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侯水生建议,以乡村小微企业为抓手,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瓶颈,为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作为长期扎根农业领域的科学家,侯水生通过实地调研与科技帮扶实践发现,乡村小微企业扎根县域,直接带动农民就业,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纽带。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通过科技帮扶200余家小微企业,覆盖水稻、菜心、茶叶、清远鸡、肉鹅等25个特色产业,带动4000余名农民就业,企业效益普遍提升20%—30%。然而,这类乡村企业还面临技术、资金、设施设备等短板,亟须政策与资源的精准扶持。

  侯水生将乡村小微企业定义为“扎根乡村、组织农民生产、工商注册的经济实体”,并指出其三大特征:一是产品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主,如清远鸡、丝苗米等;二是经营主体兼具乡土智慧与市场意识,成为返乡青年创业首选;三是就业吸纳能力强,为留守农民提供稳定岗位。数据显示,单个乡村小微企业平均雇工5—20人,成为县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

  针对乡村小微企业当前的处境,侯水生建议,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技帮扶吸引30-40岁青壮年返乡创业,形成“专家+企业主+农户”的传帮带模式。在清远实践中,144名专家团队与企业结对,通过现场指导与线上培训,三年间培育出200余名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产业带头人。

  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实现科技服务下沉一线。在清远实践中,团队为200家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手册,引入60余个新品种,开发数字化管理工具,使产品合格率从75%提升至95%以上。

  此外,要推动传统生产工具向标准化设备转型。例如清远葡萄种植企业通过滴灌系统改造,实现节水30%、产量提升25%;养鹅企业引入自动化喂料设备后,养殖效率提高40%。侯水生建议将乡村振兴资金优先用于设备升级,通过“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缓解企业负担。

  “乡村振兴要让农民在家门口端稳‘饭碗’。”侯水生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政策、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一线集聚,通过乡村小微企业的提质增效,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记者:宋雅娟 谢芸

  视频制作:王一帆(实习)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3
  • 难过
     
    0
  • 点赞
     
    12
  • 飘过
     
    1

视觉焦点

  • 石榴籽连籽 共庆“三月三”

  • 燕园春意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