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做好医学学问,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做好医学学问,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14 04:25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我出生在安徽寿县农村,幼时目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困境,长大后便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1982年,我考上安徽蚌埠医学院,是就读的农村中学当年唯一考上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后,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留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工作。

  在眼科工作多年后,我深感眼病多疑难且复杂,产生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想法。1995年,我师从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张涤生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开展颅面外科和眼科交叉融合研究。能够在前辈和同道的鼓舞、激励下,循一流学问之道躬耕前行,始终围绕临床开展研究,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看别人不能看的病症、做别人不能做的手术,我感到很幸运。

  回望40多年的医学求索之路,我深刻认识到:医学研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医学最终面对的是生命,要以解决病人痛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问做在人民健康的篇章上。做好医学学问,既要“志存高远”,练就攻克疑难杂症的硬本领,也要“脚踏实地”,怀揣以人为本的软心肠。

  医学首先要有温度。医生最朴素的品质是善良,只有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好医生。同时,医生责任重大——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

  不久前,一位诊治过的病人专程到上海来看我,20年前的她还是个刚出生仅20天的婴儿,左眼患有先天性眶面裂,上下眼皮长在一起,造成面部畸形,视物障碍。病人年纪小、身体弱,动手术可谓难上加难。当时,我从未碰到过类似病例,国内外相关报道也极少。老实讲,我对这个手术并没有多少把握。可是,如果孩子永远失去了左眼,未来的生活将受到多么大的影响,家庭将承受多么重的负担!看着家长焦急的面容与期盼的眼神,我决定全力一试。

  一周时间查阅文献,再三思考稳妥的治疗方案,3个多小时的手术紧张而有序……结果令人欣慰——孩子的各项指标恢复良好,第二天就显现出眼睛的轮廓!

  看到这个阳光、健康的青年站在我面前,讲述自己大学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经历,我更觉得身为医者的使命之大、责任之重。

  医学也要有广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应该破除边界,坚持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升级为转化医学、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等,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眼眶手术的空间狭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医学界。人的眼眶像是一个漏斗,越到眶尖越狭窄,而狭小的眶尖却聚集着密密麻麻的视神经、血管与肌肉,加之眶尖部的手术往往在眼球后方进行,难度极高。

  能否给眼眶手术加一个“指南针”和“望远镜”呢?或许可以引导手术器械的动线,避免碰坏视神经、眼动脉等,让手术更精准。带着这些临床问题和思考,我和团队尝试开展“临床—基础”相结合的学科交叉研究,率先提出“内镜导航”新理念,将导航技术与内窥镜结合起来,应用视觉标定、定位显示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突破内镜图像和导航影像的通信瓶颈,实现在三维空间精确定位内镜图像,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

  可喜的是,该系统顺利通过临床验证。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不幸遭遇车祸,面部粉碎性骨折,眼球凹陷到颅内,病情重、治疗难。我们利用系统重建了包括眼眶在内的面中部骨骼结构,并复位眼球,使病人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医学更要有高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能有更多学生成为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我常跟学生说,谁都想走别人走过的路,因为容易,但只有走不寻常的路,做别人不愿做、没做过的事,才能取得突破、实现超越。科研人员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

  眼恶性肿瘤是致盲、致残、致死、严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保眼率是世界性难题。我和团队所做的,就是瞄准这一难题,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力求实现不断突破:一方面,着力研究眼恶性肿瘤发病新机制,基于发病机制、回顾性队列和前瞻性对照研究,开展基因筛查和早期诊断,寻求能够早发现、早治疗的靶点;另一方面,建立眼恶性肿瘤的诊疗新技术、手术新模式和综合序列治疗新方案,通过提高整体治疗水平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保眼率,解决临床重大问题。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95%发生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患儿年纪小,即使出现病情也难说明白,当家长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需要摘除眼球。为避免出现这种严重后果,我们建立了超选择眼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从股动脉插管,经过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到大脑颈内动脉,将微导管插入直径不到1毫米的眼动脉,再将药物经眼动脉注入肿瘤——如此一来,药物剂量不到全身化疗的1/10,浓度却提高14倍,不仅对肿瘤具有更强的杀伤力,而且全身副作用小,能够实现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的多赢目标。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催生科研新范式、驱动科研新方法,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学研究要顺应科学技术新变革、时代发展新要求、国家发展新战略,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问题,通过学科交叉解决问题,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光明日报记者李春剑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4日 01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