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做好医学学问,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做好医学学问,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14 04:25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我出生在安徽寿县农村,幼时目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困境,长大后便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1982年,我考上安徽蚌埠医学院,是就读的农村中学当年唯一考上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后,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留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工作。

  在眼科工作多年后,我深感眼病多疑难且复杂,产生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想法。1995年,我师从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张涤生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开展颅面外科和眼科交叉融合研究。能够在前辈和同道的鼓舞、激励下,循一流学问之道躬耕前行,始终围绕临床开展研究,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看别人不能看的病症、做别人不能做的手术,我感到很幸运。

  回望40多年的医学求索之路,我深刻认识到:医学研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医学最终面对的是生命,要以解决病人痛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问做在人民健康的篇章上。做好医学学问,既要“志存高远”,练就攻克疑难杂症的硬本领,也要“脚踏实地”,怀揣以人为本的软心肠。

  医学首先要有温度。医生最朴素的品质是善良,只有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好医生。同时,医生责任重大——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

  不久前,一位诊治过的病人专程到上海来看我,20年前的她还是个刚出生仅20天的婴儿,左眼患有先天性眶面裂,上下眼皮长在一起,造成面部畸形,视物障碍。病人年纪小、身体弱,动手术可谓难上加难。当时,我从未碰到过类似病例,国内外相关报道也极少。老实讲,我对这个手术并没有多少把握。可是,如果孩子永远失去了左眼,未来的生活将受到多么大的影响,家庭将承受多么重的负担!看着家长焦急的面容与期盼的眼神,我决定全力一试。

  一周时间查阅文献,再三思考稳妥的治疗方案,3个多小时的手术紧张而有序……结果令人欣慰——孩子的各项指标恢复良好,第二天就显现出眼睛的轮廓!

  看到这个阳光、健康的青年站在我面前,讲述自己大学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经历,我更觉得身为医者的使命之大、责任之重。

  医学也要有广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应该破除边界,坚持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升级为转化医学、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等,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眼眶手术的空间狭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医学界。人的眼眶像是一个漏斗,越到眶尖越狭窄,而狭小的眶尖却聚集着密密麻麻的视神经、血管与肌肉,加之眶尖部的手术往往在眼球后方进行,难度极高。

  能否给眼眶手术加一个“指南针”和“望远镜”呢?或许可以引导手术器械的动线,避免碰坏视神经、眼动脉等,让手术更精准。带着这些临床问题和思考,我和团队尝试开展“临床—基础”相结合的学科交叉研究,率先提出“内镜导航”新理念,将导航技术与内窥镜结合起来,应用视觉标定、定位显示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突破内镜图像和导航影像的通信瓶颈,实现在三维空间精确定位内镜图像,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

  可喜的是,该系统顺利通过临床验证。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不幸遭遇车祸,面部粉碎性骨折,眼球凹陷到颅内,病情重、治疗难。我们利用系统重建了包括眼眶在内的面中部骨骼结构,并复位眼球,使病人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医学更要有高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能有更多学生成为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我常跟学生说,谁都想走别人走过的路,因为容易,但只有走不寻常的路,做别人不愿做、没做过的事,才能取得突破、实现超越。科研人员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

  眼恶性肿瘤是致盲、致残、致死、严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保眼率是世界性难题。我和团队所做的,就是瞄准这一难题,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力求实现不断突破:一方面,着力研究眼恶性肿瘤发病新机制,基于发病机制、回顾性队列和前瞻性对照研究,开展基因筛查和早期诊断,寻求能够早发现、早治疗的靶点;另一方面,建立眼恶性肿瘤的诊疗新技术、手术新模式和综合序列治疗新方案,通过提高整体治疗水平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保眼率,解决临床重大问题。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95%发生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患儿年纪小,即使出现病情也难说明白,当家长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需要摘除眼球。为避免出现这种严重后果,我们建立了超选择眼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从股动脉插管,经过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到大脑颈内动脉,将微导管插入直径不到1毫米的眼动脉,再将药物经眼动脉注入肿瘤——如此一来,药物剂量不到全身化疗的1/10,浓度却提高14倍,不仅对肿瘤具有更强的杀伤力,而且全身副作用小,能够实现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的多赢目标。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催生科研新范式、驱动科研新方法,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学研究要顺应科学技术新变革、时代发展新要求、国家发展新战略,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问题,通过学科交叉解决问题,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光明日报记者李春剑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4日 01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