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粒粮食的旅程——看电子科技如何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粒粮食的旅程——看电子科技如何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24 04:55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让播种机精准到厘米,无人驾驶收割机昼夜不停作业,每一粒粮食都被科技“定位”,每一寸土地都被数据“丈量”。

  这个春耕时节,让我们透过一粒粮食,从备耕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储藏的“旅程”,看电子科技如何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发展。

  备耕播种:

  从“靠天吃饭”到“精准落种”

  晨光初露,河南新乡的麦茬地里传来规律的嗡鸣声。农机手薛清泉手扶方向盘,眼前平板电脑上的北斗导航界面泛着蓝光。“瞧这误差值,始终卡在2厘米内。”他轻触屏幕,播种机立刻自动修正方向,让两行玉米种子精准地落入褐色的土壤中。

  20公里外,中电科新防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科新防务”)的监控中心内,卫星遥感图正在刷新大屏。“全域扫描开始!”电科新防务技术专家李鹏话音未落,亚米级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已铺满屏幕,田垄纹理清晰如掌纹。突然,一个地块跳出黄色预警——播种密度较周边低12%!

  “启动验证程序!”3架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应声升空。农田上空,飞行器悬停在50米高度,镜头捕捉到土壤反射率的细微差异。“漏播面积23.6平方米。”系统秒级生成热力图,补种坐标传到农户手机。

  地头里,农户薛纪庄摘下草帽擦汗,智能手机在兜里震动。他眯眼细看推送信息:“还真是!天刮大风,这块地头刮跑了些种子。”薛纪庄粗糙的手指划过屏幕,补种示意图上,红色标记与田间实际缺口完全吻合。

  “过去播种全凭手感,10亩地能差出半亩苗。现在这带北斗导航天线的‘铁家伙’(播种机)走直线,比庄稼老把式还稳当。”薛纪庄翻开记事本,去年手写的出苗率记录与手机里整齐的电子报表形成鲜明对比。

  监控中心里,李鹏调出作物识别模型。系统每周扫描一次,能精确到作物的间距。卫星影像与无人机近拍画面叠加在屏幕上,某处0.8亩的改种地块被自动标蓝——这里去年种的是大豆……

  “我们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社紧密合作,推动智能农机的研发、制造和信息系统建设,为智慧农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将为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电科集团产业部负责人说。

  墒情苗情:

  从“肉眼判断”到“智慧监测”

  除了忙碌作业的农机,还有默默工作的“智能卫士”。如今的田间地头,土壤水分观测仪、物候自动观测仪、八合一环境传感器遍布……这些“金睛火眼”能24小时监测植株生长及环境变化情况。

  “滴——”上海嘉定华亭镇智能温棚里,突然响起清脆的提示音。中电科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姜鑫掏出手机,只见屏幕上跳动的红点正指向草莓种植区。“土壤湿度跌破20%了!”话音未落,银色管道已将富含氮磷钾的营养液精准输送到植株的根系。

  隔壁番茄区也在上演“精准补水战”。姜鑫轻点平板电脑调出数据:“你看这片叶子,叶绿素含量比标准值低0.3%,系统会自动把灌溉频次从每天3次提到5次。”果然,翠绿的藤蔓间,细密的水雾正随着传感器明灭起伏的信号喷洒。

  穿过叶菜生产区,头顶突然传来“嗡嗡”的声音——原来,湿度超过85%,通风除湿联动了。抬头望去,2000多个银色感应器嵌在钢架上,每隔15分钟就将空气数据传向“云端”。

  “从播种那天起,作物就在和云平台‘对话’。”姜鑫弯腰碰了碰草莓叶片,手机屏幕上便生成一幅生长曲线图。农田大数据中心将环境监测、天气预测、墒情模型等海量信息编织成数字图谱,农户轻点屏幕就能完成水肥调配等操作。

  工作台前,灌溉量估算模型与配方施肥方案在屏幕上交替闪现。姜鑫向记者展示着操作记录:“昨天系统预警3号棚有虫害风险,我们通过智能施肥机追加了生物药剂……每株作物都有数字档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土地与作物学会自己说话。”

  土地与作物会“说话”了,人不下田也能“管田”!

  “叮!”植保诊断模块秒级响应。正在上海市区办事的瓜农伍强手机一震,锁屏界面弹出预警——原来,是哈密瓜棚土壤含水量逼近临界值。他不慌不忙,拇指轻划屏幕,百里之外的瓜田内,4台灌溉设备应声启动,水雾随后喷射而出……

  “搁以前,这时候得扔下所有事往地里赶。”伍强可是种了20年哈密瓜的“老把式”,让他也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连瓜秧打蔫的幅度都能转化成数字。”

  姜鑫正在调取历史记录,去年春耕因误判墒情延迟灌溉造成的减产数据都还在。“今年用上我们研发的数字一体化管理系统后,土壤水肥、作物生长情况都能实时监测,还能远程控制灌溉设备、智能识别作物虫害,帮助农户更好地判断墒情、管理作物。”

  收割储藏:

  从“人工看粮”到“智能监管”

  屏幕上可以看到粮仓的玉米储存图像,再放大一点,甚至能看到单颗粮食的细节,比如是否生虫。在监控中心还可以随时切换到不同地方的粮仓,粮食入库、仓内保存、粮食出仓等图像一目了然。

  在中储粮东北地区某直属粮库,由中国电科研发的中储粮监管平台正实时监控着粮食的储存情况。

  “‘老伙计’发烧了!”突然,粮库管理员盯着突然泛红的大屏,指尖在触控台迅速点击两下。一幅粮仓3D透视图在眼前“炸开”,虚拟的麦粒“噗”地爆出热气——东南角测温点显示为32.6℃。

  玻璃幕墙外,3辆运粮车在排队“体检”,金黄色的“麦瀑”倾泻进检测口。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平台技术人员丰建男晃了晃手机计时器——“9秒!”记者注意到,一块屏幕上播放着去年人工检测的视频,图像中保管员额角挂汗,捏着麦粒对光端详,而计时器定格在32秒。

  “东南角3米深!”工作人员抱着巡检机器人冲进来——小帮手长得像银色甲虫,可代替保管员钻进烫手的麦堆测量。

  阵阵嗡鸣声中,监控室的大屏幕出现了一个绿色弹窗,原来是智能通风启动了。室外,几层楼高的仓房顶上,6组巨型“银贝壳”缓缓张开,夜风裹着凉意灌入粮堆。

  “新的杀虫方案到了!”丰建男敲敲键盘,云平台推送过来的三维动画中,虚拟药剂如蓝色薄雾,顺着通风管道渗透进每粒麦子……

  从系统平台到智能设备,电子科技正从多维度助力提高粮食管理信息化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对此,中国电科集团产业部负责人如数家珍:“目前,我们已推出多款粮食存储信息化方案。例如,智慧粮食分布式省级云平台,可实现海量涉粮数据的互联互通、集中监管、多维分析和深度挖掘;数字粮库快速收储统一化平台,能为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库点提供完善的购销作业;粮食品质快速检测设备,致力于检测粮食的收储质量……”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4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