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记

来源:人民日报2025-04-23 10:26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记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这款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来自广东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成建制”进入位于浙江宁波前湾新区的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打工”。

  “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Walker S系列已进入许多工厂实训。摸索10余年,我们终于迎来了新发展,已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优必选创始人周剑介绍。

  记者跟随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探访它们的进厂“打工”之路。

  进厂训练——

  从“能跑能跳”到“能工作”

  “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成为当下热门的科技话题。

  从流水线上的自动化机械臂,到各种形式的自主智能机器,都被视为机器人。然而,在周剑看来,最符合“机器人”本意的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终形态”。

  早在2016年,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便登上春晚舞台“献艺”,此后还陆续在科技馆、展览馆等担任“导览员”“讲解员”。今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由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率先撞线勇夺冠军。

  从“能跑能跳”到“能工作”,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4年7月,一台身高135厘米的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启连续21天的“实习”任务——搬运物料。

  遗憾的是,实训中,这台人形机器人动作很慢,还需要扫描贴在料箱托盘上的二维码辅助定位,作业效率只相当于人工的20%。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自行规划行走路线,如何加快动作速率,如何在高温下长时段持续作业……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累大量应用数据。”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说。

  3个月后,体形与成年人相仿的Walker S1来了。本轮实训中,人形机器人工作范围扩大了30%,通过引入自研技术,显著增强了步态行走稳定性和手部操作灵活性。

  “很多细节得到改进,动作更加连贯,搬运速度提升约25%。”焦继超说。

  除了搬运,Walker S1还化身“质检员”,凭借智能摄像头与深度学习模型,对车标及车灯实施毫米级无损伤检测,准确率超过99%,还可实时反馈检查结果。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最后1厘米”。依托高精度感知与自适应控制技术,Walker S1的五指灵巧,操作小尺寸且易变形的柔软薄膜物体,可以实现精密装配。

  2024年下半年以来,Walker S1陆续走进多家企业的车间,在多种生产场景下锤炼“打工”技能。

  智能升级——

  从单机训练到群体作业

  两轮实训,Walker S系列机器人在极氪5G智慧工厂逐渐站稳了脚跟。

  “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可以执行复杂、非结构化的任务。”吉利汽车制造工程中心创新技术部负责人徐俊说。

  要真正像人一样“打工”,人形机器人既要会“干活”,还得会“交流”。

  “实现群体作业,就要人机、多机协同,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焦继超说,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技术攻关,是实现工业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必经之路。

  今年3月,优必选开展了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

  两台Walker S1稳步走到料箱前,同步用双手抬起料箱后,按照自主规划的行走路线,走向目的地,途中还能主动避开正在走动的其他机器人。

  多机协同如何做到?

  “像人一样,我们为机器人设定了‘大小脑’。超级大脑基于接入DeepSeek—R1的多模态具身推理大模型,让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常识推理的能力;智能小脑基于融合感知技术和多机协同控制技术,支持多机并行分布式学习,加速技能生成与迁移。”焦继超说。

  协同搬运时,超级大脑负责规划路线、拆解流程、现场调度;智能小脑则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肢体动作,调整姿态与力度。每台机器人的“大小脑”链接人形智能网联中枢,机器人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群脑协同”。

  工厂里,一批混合尺寸的料箱到达,多台机器人通过部署在云端的超级大脑进行任务分工,每台机器人根据实时环境调整动作,毫秒级响应任务。

  “从事不同工种,每个工人都需要单独学习,而人形机器人只要学习一次,就可以把技能复制给所有机器人。”徐俊说,进化出群体智能后,多台机器人可在生产线上通过协作完成更复杂更多元的任务,将推动新型工业化从“半柔性制造”向“全柔性智造”转变。

  前景展望——

  探索从“实习生”走向规模化应用

  在比亚迪工厂,Walker S1效率翻番,计划二季度规模化交付;在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成功验证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场景中的应用可行性;在奥迪一汽长春生产基地,试点使用Walker S1执行空调泄漏检测任务……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实训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目前仍是“实习生”。

  优必选正在加快研发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将能够自主充换电,同时拥有更多自由度,工作效率可大大提升。“要大规模走上生产线,需要从‘可用’迈向‘好用’,还得把价格降下来。”周剑介绍,优必选总营业收入近一半用于研发,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获得全球有效授权专利2680项,主导和参与近40项智能机器人有关的全球标准制订,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有效技术专利数量居全球前列。

  人形机器人离量产还有多久?“已经进入小批量量产试产阶段,真正实现产业级的量产能力还需要1—2年的时间。”焦继超表示,现在是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期,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进厂,会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大冲击?“机器人不是取代人,而是成为人的‘智能助手’。”周剑说,人类负责创新设计,人形机器人承担重复性、危险性任务,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升级。

  工厂中“人机共舞”,或在不远的未来。(记者 胡健 程远州)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省欢迎海南舰“回家”

  • 3年追踪!新物种“成都卫矛”成功“解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