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农田里找问题,在实验室找答案”——河南大学孙晓教授谈“新农科”人才培养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从农田里找问题,在实验室找答案”——河南大学孙晓教授谈“新农科”人才培养

来源:光明网2025-04-28 16:42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目录涵盖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其中增列29种新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在专业设置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教育部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重要战略引领方向,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引导涉农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建设好“新农科”?如何培养能创新会实践的新农科人才?

  让学生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晓表示,“田间地头育英才。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深刻理解植物保护的实际意义。”在他看来,植物保护并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科,而是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实用科学。

  据介绍,孙晓教授大幅增加农业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杂草学等核心骨干课程的田间实习时长和频次。在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中,学生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观察昆虫标本,而是直接到田间进行昆虫采集与识别,更直观地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进行农业病虫害特征识别与症状调查,切身体验植物保护生产中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为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孙晓教授所在课程组自建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该基地,他引入了化学分析技术,让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检测农药残留和土壤成分,并引导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开发智能监测系统,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孙晓教授还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以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依托南阳市野生动植物科研监测站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暑假期间,他带领学生前往山区开展野外实习,实地观察昆虫的栖息环境、行为模式与形态特征,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好作风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

  《植物保护学》作为河南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课程,始终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植物分子育种知识与精湛技能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在新农科建设与种业振兴的双重战略背景下,孙晓教授深耕植物保护教育领域,创新“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通过科教融合、四维一体实践体系,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实践突出、创新活跃的新型植保人才,为我国种业发展、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输入了新鲜血液。

  “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助推拔尖人才培养。”他引领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竞赛项目,通过项目立项、实施、总结和考核等过程,引导学生针对外来植物入侵机制、有害生物识别、发生调查、预测预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

  孙晓教授表示,“理论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他致力于革新《植物保护学》课程教育,积极推行“课堂教学—实验课学习—基地实践—野外实习”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创新突破”的闭环培养体系。他依托自建的河南省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MOOC资源,设计“课前自学—课中引导—课后巩固”体验式混合课程体系,将学科前沿问题和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课程深度与广度。

  近三年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指导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赛场上屡获佳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据统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考研率常年稳定在70%以上,并到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院校深造。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孙晓教授表示,“我们鼓励学生从农田里找问题,在实验室找答案。”期待学生既能扎根田间地头,以专业知识守护粮食安全,又能怀揣科技报国初心,带着对农业的热爱与责任感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记者 战钊)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