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2025-04-29 09:13

   【光明时评】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共同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以加强数字中文建设为重点,以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协同创新,强化技术赋能,着力提升语言文字服务数字教育、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的实际能力。

   语言文字“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各个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语言文字所承担的角色发生深刻转变。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符号”,不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供人阅读、书写,而是逐步进化为充满活力与价值的“动态数字资产”,被广泛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成为数字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在此背景下,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将广泛赋能内容创作、文化传播、信息服务、商业运营等多个领域,有力服务教育发展、助力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传承、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进步。

   数字中文建设是语言文字事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语言资源库和中国语言资源知识图谱,涵盖了海量的文本、语音、词汇等语言数据,为语言文字的分析、处理和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发布100多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标准,为语言文字的数字化处理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依据;建设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利用先进的智能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为全球汉语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语言学习服务,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高水平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建设智慧考场,制发电子证书9000多万份,不仅提升了普通话测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为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中文建设将有力推动教育信息化。通过大语言模型的研发应用,带动教育教学的革新。在信息化教学场景中,教师可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效果。通过模型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也可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建议,提升教学质量。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智慧教育平台,广泛推广共享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果,使得更多学校和教师能够获取并运用先进的语言文字教学资源,在整体提高全民语言文化素养水平的同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为偏远地区学校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拓宽渠道,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国家数字中文建设行动取得重要成效,语言文字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据报道,2015年以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1800多个田野调查点开展调查,范围涵盖近130种语言和地方方言。今年还将启动国家关键领域语料库建设计划,在关键学科、重点行业、战略区域、民生期待和社会急需领域分批建设规范、安全、优质的国家关键语料库。目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已经支持建设了30余项关键领域的语料库。相信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语言自动标注技术将更好反哺基础数据加工和标注,大大提高基础数据和深度信息的制作和标注效率。

   数字时代,语言文字作为文化载体和战略资源,将完成向数据要素的重要转型。未来,从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化语言学习和传播平台的发展,到推动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和地方语言资源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再到加强古籍数字化整理关键技术研究,数字中文建设将大有可为。

   (作者:杨媛媛,系渤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二届"长城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决赛举办

  •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