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块布,能做出多少新花样?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块布,能做出多少新花样?

来源:人民日报2025-04-30 09:00

  由浙江科考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抓绒面料制成的服装。陈利群摄

  超纤仿麂皮包覆的汽车座椅。李小强摄

  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洪璐楠摄

  核心阅读

  浙江绍兴柯桥区,历史悠久的纺织之乡,这里有纺织全产业链,有全国约四成的印染产能,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全球近1/4的纺织面料在此交易,各类新材料、新产品层出不穷。

  “一块布,能做出多少新花样?”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柯桥区多家纺织企业,看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样貌。

  开发花样繁多、功能丰富的面料

  从三件衣服看面料创新

  柔性阻燃碳基纤维面料、竹浆纤维混纺功能性西装面料、堪比真丝的醋酸面料……在浙江绍兴柯桥区,服装面料花样繁多、功能丰富,诞生了许多身怀“绝技”的爆款产品,从3件衣服便可感知面料创新。

  一看抓绒衣。

  “为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我们这里不让拍照。”这番话,不是出自某尖端实验室,也并非什么特殊机构,而是柯桥区一家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纺织厂。

  这家企业便是浙江科考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拉毛机、梳毛机等设备高速运转,产出一卷卷抓绒面料。公司总经理周红丽说:“4月起,采购商开始集中订货,订单已排到8月份,至少忙到9月底。”

  “抓绒挺常见,也很普通,为啥这么走俏?”

  “我们努力把‘大路货’做出高科技。”周红丽说,“冬天穿抓绒衣,最怕被静电‘打手’,这款面料创造性地将石墨烯导电丝与中空纱巧妙结合,不但能防静电,而且更保暖。”

  近些年,该企业专攻绒布市场“空白点”,推出聚乳酸环保绒布、生物基绒布等一系列新面料。“好东西不愁销路。”周红丽坦言,公司虽然产量不高,“但别人论公斤卖,我们能按平方米卖。”

  二看冲锋衣。

  玻璃柱中间夹块布,往布上倒水,不见一滴渗下,从布下吹气,上面却咕咕冒泡,这是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里摆放的一台装置。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公司创新中心副主任谢萍萍介绍,高品质防水透湿面料制备技术曾被国外垄断,相关助剂和薄膜依赖进口,“我们十年磨一剑,攻克了防水透湿、阻燃协同整理、穿着舒适性等一系列难题,使国产面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靠不断创新,东进公司打开了新市场。仅防水透湿阻燃多功能新面料,近3年就新增销量超3000万平方米。

  三看针织衫。

  在浙江七色彩虹科技有限公司,一件记者看来普普通通的条纹针织衫,在内行人眼里却颇有门道。

  “以往在裁缝针织衫时要加一道锁边工序,否则面料边缘容易变形、散脱。我们创新开发出自由裁针织面料,通过优化纤维配比和编织工艺,做到无需锁边、立体剪裁。”公司副总经理全力说,省掉一道工序,能将成衣制作效率提升25%,对追求“快反”能力的服装企业来说大有帮助。

  市面上,针织面料早已不计其数,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面料不仅得有“绝招”,还不能“偏科”。“就拿这款自由裁针织面料来说,它还兼具吸湿速干、抗紫外线、轻量保暖等优点。”全力一脸自豪,“在多功能面料领域,能做到单项强的企业不少,但能做到集多功能于一身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他们的新面料上市后,迅速获得运动、休闲服装品牌青睐。

  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纺织企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高端面料、功能性面料上持续攻关,有的还做成了独家产品,提高了竞争力和知名度,不少面料企业成为国际主流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大显身手

  从三个产品看市场拓新

  现代纺织业早已不局限于服装,一系列高性能、高价值产业用纺织品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大显身手。

  碳纤维“织”进低空经济。

  步入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一架“飞行汽车”十分醒目。“这款航空器的机翼、机身、螺旋桨都由碳纤维打造,重量大幅减轻。”公司总裁助理陈樑介绍,碳纤维被誉为“工业黑色黄金”,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适用于低空飞行器,公司已承接不少零部件制造业务。此外,碳纤维在建筑桥梁、海上风电、人形机器人、体育装备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企业装配车间里,一排排收丝机、热定型机等碳纤维生产装备整装待发。收丝机是原丝碳化的核心装备,此前只有少数国家具备制造能力,近几年精工科技不懈攻坚,实现了国产替代。“整条产线300多米长,各类设备零部件超36万个,我们已实现从软件到硬件的全国产化。”陈樑说,公司碳纤维装备市场占有率已达国内第一、世界前三。

  超纤合成革铺进新能源车。

  来到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仿佛走进一家车企,顶棚、立柱、座椅、头枕一应俱全。“其实我们是做纺织新材料的企业。”公司董事长钱国春拿出一团“棉花”,“这是超细纤维,由37根纤维构成,由此制成的超纤合成革被广泛用于汽车内饰,不少知名新能源车企都是我们客户。”

  这家数十年经营人造革的企业曾一度饱受同质化、价格战困扰,后来公司锚定超纤合成革方向发力,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的产品能做到3.5万次刮磨不破损,最高700小时暴晒不掉色,还能保持无味无污染、耐光照、耐老化等性能。”钱国春说,公司高端产品价格可达到普通合成革的10倍。

  高分子材料合成人造血管。

  “纺织材料还在医疗健康等领域大放异彩。”在柯桥区的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内,中心负责人拿起一根白色软管:“这是新一代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造血管,可用于透析,相比第一代产品,使用新型人造血管不用吃抗凝药,还能反复穿刺,安全性更高。”

  人造血管旁边,陈列着用蚕丝蛋白编织的医用组织补片,可用于修复腹壁组织。此外,织就神舟十七号返回舱降落伞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系留“深海一号”能源站的特种缆绳、用于公路防护栏的工业丝……各类新奇的纺织产品“上天入海”,令人惊叹。

  “产业用纺织品涉及许多新材料、新工艺,离不开‘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心负责人说,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企业、高校、政府等力量,培育创新生态,组建了10多个校企科研团队,涵盖工业丝、尼龙熔体直纺、纺织涂层等领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点,有力支持企业发掘新市场、抓住新商机。

  从设计、制造到流通、销售各环节实现系统性革新

  从三套系统看产业焕新

  经过多年转型升级,“柯桥纺织”已成为价值超千亿元的区域品牌,而“一块布”的价值跃升背后,是当地纺织业从设计、制造到流通、销售各环节全链条的系统性革新。

  设计环节,智能定制。

  见到绍兴市博亚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雅建时,他忙着和工程师调试智能服装定制系统。顾客在西服店下单后,将全身照片远程上传,公司电脑上,“智版系统”就开始勾画线条,衣领、大身、里料、衬料……不到2分钟,贴合身材、款式各异的西服版型就制作完成。

  过去,定制服装耗时费力,裁缝出身的李雅建深知行业痛点:“传统定制高度依赖裁缝个人的经验水平,且设计、修改十分繁琐。现在我们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顾客量体到选款,再到匹配版型、启动裁剪,系统5分钟内就自动完成,而传统的量体裁衣至少要花好几天。”

  制造环节,自动运行。

  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机械臂根据生产计划排产备料,化料系统精准匹配水量、水温及溶解时间,制成液体染料后通过管道送入机台,用于面料染色,称料、送料、化料、清洗等流程全自动完成。这套纺织印染工业智能装备,出自浙江绍兴福元科技有限公司。

  印染是个精细活,对人工要求高,染料称重、均匀搅拌、添加助剂,哪一样都不能差之毫厘。“我们这套装备能避免人为操作偏差,帮助印染企业精简生产时间、降低材料消耗,同时良品率提升5个百分点左右。”福元科技董事长洪萍分析,“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纺织印染产量大、产品竞争激烈,哪怕良品率低1个百分点,都会压减利润,甚至丢掉订单。”目前,该公司已与上百家大型印染企业合作,近几年装备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00%。

  交易环节,线上匹配。

  点开“喜鹊订单助手”手机小程序,输入“针织面料”,立马跳出一长串供货企业,贸易商绍兴奈秋纺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茅永华选中了绍兴明宇印染有限公司的产品,“我下单1200米象牙白罗马布,还能在手机上跟踪订单进度,生产流程、出库数量等情况一目了然。”

  “柯桥区纺织企业众多,以往贸易商想找生产企业合作,要么一家家进厂考察,要么靠熟人推荐,搜寻成本较高。如今产业大脑搭建起对接桥梁,贸易商只要提出需求,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厂家。”绍兴市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玉成说。

  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不论想找面料、找人才还是找政策,都可以问产业大脑。

  上线3年来,产业大脑已推动面料线上交易超7400万平方米,产业链沟通效率提升50%以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正在开发新的大模型和数字人,能给企业当‘管家’,一站式匹配产销需求,还能帮企业做‘参谋’,个性化生成研判报告,这颗产业大脑将变得更加聪明。”罗玉成说。

  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支持更多纺织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工艺、检测、能耗等领域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力产业再造新优势,焕发新生机。记者 邱超奕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邵永高铁全线首座连续梁成功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