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闻随笔】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北京机器人马拉松冠亚军“选手”——天工2.0和N2,以及“入职”全球最多工厂的Walker S1等人形机器人亮相科博会,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当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态势的有力见证。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运动赛场、展会展台以及车间一线等各类场景频繁现身,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作为人工智能、精密机械工程、仿生材料等前沿尖端科技融合创新的杰出代表,人形机器人凭借类人的感知交互能力、肢体结构和运动方式,能够迅捷且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在科技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不仅正在进入发展上升期,更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有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到14.9万套、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有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放眼世界,我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超过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排名全球第一。
在顶层设计层面,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及培育“具身智能”产业。《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同时,对人形机器人及其产业发展作出了系统化部署。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先后发布了相关行动方案,加码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
锚定加强科技创新不动摇,着力增强设计能力、融合产业链创新链,是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涉及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以确保在大规模生产中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应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生产制造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还要关注市场的培育与拓展,深入了解不同行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功能。如移动操作机器人在航天航空、半导体等制造环节的应用超千台;防爆工业机器人在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环节实现规模应用;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复杂远程手术……一个个标志性的突破,都代表着人形机器人正实现从“科幻”到“现实”的深刻产业变革,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让人们体会到“未来已来”。
当然也要认识到,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未来,要想让国产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千家万户,需要在推动关键技术加速演进、应用场景拓展和产业生态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包括在技术攻关方面,进一步健全创新体系,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创新进程,推动“大脑”“小脑”和“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全面夯实人形机器人发展基座。在融合应用方面,突出场景牵引,循序展开人型机器人在特种领域、制造业和民生及重点行业的应用探索,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产业的步伐。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培育,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安全治理方面,强化数据以及人形机器人关键软硬件安全的技术保障能力和制度机制建设,积极回应各种现实和潜在风险,促进安全能力提升。
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先进、实用的人形机器人将加速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共同绘就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的图景,让人形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作者 雷震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