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持26年,施永海带领团队攻克长江刀鱼人工繁育难题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坚持26年,施永海带领团队攻克长江刀鱼人工繁育难题

来源:文汇报2025-05-26 09:48

  ■本报记者 苏展

  美洲鲥鱼苗在搪瓷碗底游得欢快。鱼苗仅比头发丝厚点、与指甲差不多长,刚从育苗车间的鱼池里舀出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施永海打着手电仔细看了看:“水里混着水螅,会导致鱼苗掉苗。”掉苗是行话,指若不把水螅除掉,鱼苗就会夭折。

  育苗车间在位于青浦区金泽镇的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青浦科研基地。初夏,围观鱼苗的访客们只站了不到十分钟,额头渗出细密汗珠,还遭了几轮蚊虫叮咬。施永海乐了:“育苗车间是基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冬暖夏凉。”

  干农业与条件好不沾边。施永海团队的科研人员个个皮肤黝黑,怎么看都不像博士研究生。自打升任研究所“一把手”,他本人倒是变白皙了些。在此之前,哪怕当上了研究所的副职,他也乐得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基地里待着。基地在奉贤区,距离海边不足1公里,施永海干了26年,带领团队繁育出名列“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刀鲫(长江刀鱼)。眼下,所里正在青浦区建设长三角水产种质资源保育中心,打造“智慧”养鱼,施永海每周都会来一次查看设施的进度。

  跟鱼打交道半辈子,又苦又累,施永海却不厌。每次繁育都会遇到不同情况,他总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新鲜的成就感,“繁育技术一旦突破,接下来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十年如一日,我们自己跟自己比,精益求精、做到极致”。

  拒绝“朝南坐”

  毕生追求的事业,往往有一个不经意的开始。

  施永海是浙江余姚马渚人,一个三线城市乡镇的“农村娃”,期待通过高考走向更远大的未来。但他没考好,被调剂到上海水产大学学“养鱼”。一开始,他是抗拒的。他想走出农村;但学养鱼,将来大有可能扎根农村。他之所以到学校报到,也仅仅因为当时校址在杨浦区,公交车一部头就能到外滩。

  想不到学着学着,施永海感觉专业与自己的性格还挺适配:细致、专注。学到大三,他和同学到江苏大丰实习,繁育刚从受精卵孵化的蟹苗。入夜,8名学生分组值班,每隔两小时投喂一次饵料。看着蟹苗一点一点长大,他找到了成就感。初出茅庐,施永海和同学们繁育出近50斤蟹苗。彼时的蟹苗、鱼苗经济价值很高,“一斤蟹苗的价格相当于一台电视机。养殖户们舍不得吃穿、舍不得买电视机,却甘心掏出几万元买苗”。

  不菲的经济效益让施永海看到了农村发展不一样的立面。尤其养殖户因为赚了钱而笑逐颜开的模样,让他坚信自己干的事有价值。于是,在奉贤区的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基地,施永海开始了自己的养鱼事业。

  做繁育不着家,忙起来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一周回一次是常态。施永海不是没有动摇过。曾经在科技领域出版社工作的老师诚邀他做编辑,这是很多人眼里“朝南坐”的工作:离家近、体面、收入还不少。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住了:“还是因为我的性格更适合养鱼。每完成一次繁育、看到养殖户的生活变好,我都很满足。这种成就感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他把工作变成了事业。

  “刁嘴”长江刀

  鱼的嘴比人还“刁”。

  2011年,施永海和团队就繁育成了长江刀鱼,可到了2012年却颗粒无收。做繁育,其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鱼苗从受精卵孵化后,会经历一个开口期,这是发育的一个阶段,通常需要仔细观察,且时间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鱼苗开口后就进入了混合营养的过渡期,这段时间鱼苗既会消耗自身营养也会摄入外界提供的饵料。如果饵料不合口味,鱼苗就拒绝进食。但由于过渡期不吃也能长,所以无法分辨其真实发育状况。也就是说,若鱼苗第一口粮没吃好,过渡期一结束就掉苗。

  长江刀鱼更难养。施永海说,这种鱼的过渡期比其他鱼种长,有十来天。过渡期越长,掉苗的风险越高。不仅如此,长江刀的嘴还“刁”。它爱吃轮虫,还对轮虫的体型有要求——刀鱼苗只吃小号轮虫。可轮虫在户外鱼塘饲养,天气一热,上午还是小号、中午就变成了中号。刀鱼苗可不管,到点了吃不到小号轮虫就“绝食”。所以,团队动用了二三十名科研人员,分成三个小组轮流“伺候”,其中就有专职饵料组。三个小组协同作战,如果饵料组找不到尺寸合适的轮虫,其他组要及时支援,到鱼塘里找饵料。

  颗粒无收的至暗时刻到底是熬过去了。至今,他也不确定到底是哪一个偶然因素导致那届刀鱼繁育失败。但在直面一次次不确定中,一支极具凝聚力的团队养成了。

  “长江刀鱼的繁育技术已经公开了十多年,几乎没有一家能够做成室内水泥池繁育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团队作战。”施永海说,做鱼苗繁育很难有“小我”,团队成员之间必须随时相互补台。团队成员税春告诉记者:“有什么需要只要在团队微信群里说一声,组员们会立即回应,已形成机制。”

  不过,干农业太不容易了。所里来过一茬茬大学生实习,纵然说得再喜欢,干一周基本上偃旗息鼓。“也不是说大学生不愿意清洗鱼塘、挖泥坑,这些工作干久了太枯燥。”眼下,施永海正铆足劲做设施农业,引入人工智能打造智慧鱼塘。青浦区基地的一个车间中,103个养殖有各种幼鱼的桶池接入了小程序,能实现自动投喂、换水等功能。

  “希望智慧鱼塘能够释放一部分劳动力,让养鱼业后继有人。”施永海说。

  人物小传

  施永海,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所(站)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水产保种育种、繁种扩种、健康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及成果转化等,近年聚焦水产种业振兴、现代设施渔业建设、长江大保护等工作,带领团队开展长江鮰鱼(长吻鮠)种质创新优选、长三角水产种质资源保育中心建设、长江口特色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等。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蓟州:防汛抗洪工作有序进行

  •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以此为基础,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5-07-29 04:40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指出,招募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7800亿美元,达到美国96%的水平,10年前这一比例为72%。
2025-07-28 09:24
艾玛口中的“邦邦车”,是一台由中国企业邦邦机器人独立生产研发的智能辅助出行机器人。爬坡、颠簸路况行进、刹车制动……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邦邦机器人研发中心,不少新产品正在进行多环节测试。
2025-07-28 09:24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