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30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印尼红树林保护:基于企业的实践案例与洞察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与ESG智库商道咨询牵头编纂,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指导,印尼红树林协会、印尼苏门答腊大象(Yagasu)基金会等机构支持。该报告基于中印尼两国的企业实践,是一份针对红树林生态保护的系统性智库报告。
图为中印尼嘉宾在国家能源集团爪哇7号项目补植红树苗
报告系统梳理了红树林的生态与社会经济价值,并通过对中国和印尼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管理机制与公众参与模式的对比,揭示中资企业在印尼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合作空间;进一步结合案例材料与专家访谈内容,系统分析中国企业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社区共管与碳汇开发等方式参与红树林保护实践。重点展现了中国国家能源集团、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广新控股集团等企业和机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的跨国生态保护实践案例,为“一带一路”生态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机制经验与范式启示。
报告对中国企业在印尼的红树林保护行动做了诸多调研。其中中国国家能源集团与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共同开发的印尼爪哇7号项目,通过植被修复、生态补偿与社区共建等红树林综合保护措施,有效探索了开发与保护的协同路径,项目附近的红树林从5公顷扩大到19公顷。“守护生态不是选择题,而是文明存续的必答题”,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总经理赵世斌表示。
报告认为,红树林保护已超越了单一国家的环境议题,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印尼在红树林保护中的务实合作,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生态与经济双重收益,更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前,“红树林的新生”中国—印尼可持续发展交流对话会在雅加达举办。来自中国、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等百余位嘉宾,参与了红树林的补植活动,并共同探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