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云南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头条 > 正文

云南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4 09:47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

  云南发现了30万年前的木器!

  北京时间7月4日凌晨,甘棠箐遗址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这一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

  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坐落于抚仙湖南约5公里的一处小溪西侧的坡地上,海拔高度1836米。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做过首次考古发掘;2014年至2015年和2018年至2019年两个野外考古季,考古人员对其进行再次发掘,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木质材料、植物种子和用火遗迹。本次论文发表的材料全部来自两次新近的考古发掘。

云南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甘棠箐遗址发掘现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论文描述、分析了在遗址发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以及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植物遗存和用火遗迹。这些木器成组出现的痕迹清楚、特点鲜明,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植物根茎,可以被称作“挖掘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介绍:“同类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罕见。”遗址出土的石器多为小型刮削器,形态简单,加工痕迹精细,彰显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鲜明特征。此外,骨角器中包括几件用于加工石器的鹿角锤,在考古上被称为“软锤”,同类遗物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也十分罕见。

  如何确定这些木质材料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

  甘棠箐遗址出土近千件木质材料,其中35件为人类加工的木器。这些木制工具形态多样,其中32件有明确的人工修理痕迹,被加工出可以用于挖掘的尖端。其中2件为需双手持握的大型挖掘棒,4件具有独特的钩状尖刃,可能用于切断植物根系;其余则为可单手持握的小型挖掘工具。

云南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部分木质挖掘棒和石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高星介绍,为论证这些木器的人工属性及其特定功能,研究团队开展了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和实验模拟等专项研究。肉眼观测和在显微镜下的微痕分析表明,其中19件木器有明显的因削枝修型和削尖加工使用端而留下的削刮痕,17件尖端表面存在因使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迹象。“这些痕迹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确凿的人类加工与使用的证据。多数木器的尖端保留土壤残留物,我们从中提取到一些植物的淀粉粒,进一步证明这些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的地下植物根茎。但由于历史久远,这些淀粉粒很难确定到底是哪种植物。刃部抛光条痕、断裂磨损和粘连的土壤,以及植物残留物等证实该批工具被高强度使用过。”高星说。

  为进一步论证这类木器能被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简单的石器加工制作并具有挖掘的功能,考古队开展了针对性的模拟实验。他们用与出土石器相似的燧石为原料,打制出石片和砍砸器,再用这些石器仿制了9根木器,并做出16个可供使用的尖端。该实验成功模拟复原了用石器加工出木器,并用来挖掘植物根茎的过程,而且模拟木器上的加工与使用痕迹和出土标本很相似,这可以辅证35件出土木器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工具。

  这些木器的发现为什么是一项世界级的重大考古成果

  木材是有机材质,易分解腐烂,对于埋藏环境和保存条件要求严苛。记者了解到,旧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木质遗存十分稀少,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木制工具更为罕见,之前仅在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有少量发现。甘棠箐遗址出土的木器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木制品,不仅填补了国内旧石器时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而且对探讨木器的起源、加工技术、功能、演化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高星表示,这批木器加工与使用痕迹清楚,用于挖掘植物食材的功能特点明确,对于认识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与技术,了解其认知、生存能力与方式,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高星介绍,长期以来学术界流传“东亚竹木器假说”,认为东亚地区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高度依赖竹木器,那些相对简单的石器的主要功能是制作竹木器,后者承担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任务。一些学者到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进行制作与使用竹木器的实验,证明竹木器可以用简单的石器制作,并能用来从事很多狩猎、采集和加工活动。但由于植物材料易于降解,考古界苦于无法找到相关证据,该假说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甘棠箐成组木器的出土,证明东亚远古人类确实制作和使用过木器(目前尚未发现竹器),木器在先民的生存活动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甘棠箐所出土的挖掘工具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早期木器加工技术和使用功能的了解,也使“东亚竹木器假说”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这些30万年前的木器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

  资料显示,该遗址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木质材料和植物种子。前者包括加工成特定形态的木器、树木枝杈、木屑炭块等,后者包括多种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的种子,还有孢粉类微体植物化石。

  如此大量的植物遗存被完好保存下来,这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罕见,论证其年代的古老性和埋藏条件及古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遗址出土的诸多植物,揭示了甘棠箐遗址的具体环境——大型植物化石表明当地处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环境;孢粉数据揭示40个植物科属,含多个水生植物种类,指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莎草科、禾本科、泽泻科及蕨类等湿生植物占据优势,表明当时甘棠箐周边为湖沼环境。遗址出土的大型哺乳动物以鹿类为主,有些层位出现剑齿象、巨貘、犀牛等华南地区更新世常见种类,印证热带、亚热带环境。遗址还出土了丰富的小型哺乳动物及龟类、鸟类(含多种鸭、雉、猛禽),反映了草地—灌丛—森林复合生态系统。“其中,潜水鸭的存在说明在古人类活动的时期湖泊持续保持2至3米的水深。”高星说。综上,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甘棠箐的古人群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环境下,周围水草丰沛、林木茂盛、动物种类繁多,是一块理想的古人类栖居地。

  通过地貌、地层和埋藏学的多指标分析,研究团队得出结论:甘棠箐遗址位置与环境特殊,人类活动遗存埋藏于古抚仙湖湖岸沉积层中。木器等有机物被埋藏在富含有机质的潮湿黏土地层中,缺氧环境造就了木器及其他有机质材料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

  碳十四测年范围在5万年,这些木器距今30万年是如何测出的

  高星解释,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测年手段,包括古地磁学测年、光释光测年、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

  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显示该动物群具有古老性,很多种类不属于现代动物,因而经常用于考古测年的碳十四方法不适合该遗址;动物化石组合只能给出大致的年代范围,无法得出具体的年代数据;考古队做了系统的古地磁样品提取与分析,并结合动物群化石证据,确定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层形成不老于78万年,但该方法无法进一步缩小年代窗口。

  最终,近些年强势发展的光释光技术成为该遗址最重要的测年方法。团队针对不同层位采集了23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光释光测年,获得遗址的形成年代范围为距今35万年至20万年的结论。此外,对文化层中的一颗哺乳动物牙齿采用电子自旋共振/铀系联合测年法,测定其生存距今约28.8万年。根据以上的测年结果,结合古动物群特点和地层关系,团队为遗址建立了可靠的年龄框架,最终确定这些木器制作与使用的年代为距今约30万年。

  (光明日报北京7月4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4日 09版)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

  • 不再遗憾!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北京时间7月4日凌晨,甘棠箐遗址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这一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
2025-07-04 09:47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