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人工智能+”激活特色农业新动能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广西:“人工智能+”激活特色农业新动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4 04:25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蒋文婷

  清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西河镇广育村的蓝莓大棚里,露珠还挂在枝叶上,技术员小李已经打开手机,“土谛AI”界面上跳动的绿色曲线显示:东侧第三排蓝莓的叶片湿度比标准值高出7%。“昨晚下过小雨,得赶紧调小滴灌量。”他指尖轻点,百米外的电磁阀应声关闭。这座70亩的蓝莓基地,如今靠着AI“管家”,每亩年产值达8万元,春天摘下的头茬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能卖出180元一公斤的好价钱。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棚顶部的高分辨率摄像头正24小时“盯”着果实,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甚至每片叶子的舒展程度,都被实时传输到AI平台。这个由广西捷佳润科技集团研发的“土谛AI”,就像经验老到的农艺师,结合Deepseek大模型分析气象、土壤和市场数据,连什么时候该疏花疏果、用多少肥,都能给出精确建议。

  “这套系统去年还在尼日利亚的沙漠里创造了奇迹。”公司董事长温标堂满脸自豪,“你看,沙漠里种出的土豆,个头比当地传统种植的大一半!”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黝黑的沙漠土壤上,沉甸甸的果实特别显眼。现在他们正忙着调试越南版“土谛AI”,打算让广西的智慧农业技术沿着东盟航线扬帆出海。

  翻过云开大山,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的土坡上机器轰鸣,一座智慧肉牛厂正拔地而起。等牛舍封顶后,华南牛城就会马上引进一批AI驱动的无人化智能设备,能记录每头牛的体温、步数甚至咀嚼次数。“两万多头存栏量,靠人管根本顾不过来。”总经理廖家培打开手机展示着,“这套AI系统能提前3天预警牛群健康问题,比兽医的经验还准。”

  这个总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从选址到动工只用了半个月。“以前找块地得翻几十本台账,现在系统一秒出结果。”廖家培点开智慧选址界面,红色的生态红线、蓝色的水源保护区在地图上清晰标注,系统自动圈出的林地既符合坡度要求,又避开了村庄。这得益于龙圩区整合的国土、水利等数据,畜牧养殖用地能像网购一样“精准下单”。

  在来宾市忻城县“南方牛都”肉牛养殖基地,AI推料机器人正根据每头牛的生长阶段配给饲料。“3号牛今天该多吃200克蛋白料。”技术员对着语音助手吩咐,传送带上的料斗自动调整配比。这套系统让饲料浪费量减少了15%,预计年出栏量能冲到10万头。

  这些场景背后,是广西正在编织的一张智慧农业大网。自治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整合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据,39个专项数据库就像农业的“百科全书”。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大学联合攻关的智能种植模型,让“桂字号”农产品有了科技支撑。

  在龙圩区智慧农业服务中心,梧州市龙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巫殷枫演示着选址“魔法”:输入“肉牛养殖、500亩、坡度小于15度”,系统瞬间跳出三个备选地块,连周边的交通、水源数据都一目了然。“有家企业以前找地找了8个月,用系统一周就搞定了。”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这就是人工智能给农业插上的翅膀。”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泽楠介绍,广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人工智能+农业”具备良好产业基础。目前,广西构建了4个大类39个小类的农业专项数据资源库,涵盖从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据,将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精准触达消费者,助力更多的“桂字号”产品“走出去”。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4日 10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卢龙: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 贵州罗甸:做热“亲水”夏日品牌 促全域旅游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