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7月18日,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为核心的国家级博览会——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博览会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协办,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
本届博览会以“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为主题,汇聚来自气象、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交通旅游、健康农业等20余个领域近百余家企业,旨在打造国家级、综合性气象经济交流合作平台。通过覆盖1万平方米的展区成果展示、专题研讨与产业对接活动,全面呈现气象服务从“基础支撑”迈向“经济引擎”的跃迁路径,推动气象深度赋能现代经济体系构建。
政产学研共话气象经济发展新机遇
开幕式上,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气象学家以及来自能源、金融、农业、航空、交通、保险、文旅、健康、环保等多个行业的领军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共1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合肥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罗云峰出席开幕式并对博览会的举办表达了热烈祝贺,并对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开幕式现场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在致辞中表示,气象经济正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气象学会愿与各界携手,发挥学术平台与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推动气象科技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助力气象服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表示,应将气象减灾理念从“被动救援”向“主动防控”转变。他介绍,精准预报、针对性产品供给及行业协同是构建现代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关键。气象经济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本次博览会正是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产业化的重要窗口。
海南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会长、海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吴岩峻分享了海南发展特色气象经济的经验。从“数据要素 × 热带农业”的精细化种植,到“气象 + 商业航天”协同打造文昌航天城,展现了气象资源在区域经济中的多维度赋能潜力。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表示,气象所具备的强大数据支撑、精准预测能力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成果,将为生态保护修复、防灾减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政策决策依据,这关乎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及国计民生各行业的产业发展布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周原冰表示,气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生产要素,其与经济融合创新正赋能社会发展。“气象+”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正成为传统产业“倍增器”和新领域“新引擎”。
能源电力与气象关联紧密,气象能源融合是气象经济的重要部分,前景广阔。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25%),2025年5月新能源装机16.5亿千瓦。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能源与气象系统联系更密切,需双方在多层面创新,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回顾了气象经济十年发展历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以“转轨零碳 创新零碳”为主题作报告,分享了以风光为主体的零碳能源新轨道带来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开幕式现场,华风气象传媒集团重磅发布全球天气风险产品,为全球大宗商品全产业链提供“一品一策”的天气风险解决方案。此外,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与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环球网、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以及贝壳财经达成战略合作,共探气象+能源、气象+旅游、气象+生态的“赋能”核心。
三大亮点勾勒气象经济新图景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气象经济”主题的博览会,本届展会呈现三大核心亮点。
一是气象经济概念首次规模化呈现,传递“大气象观”。本届博览会首次系统性呈现气象经济全貌,从政策理念到产业应用,从科技成果到市场化场景,构建起“大气象”赋能“大经济”的全新认知体系。
第二大亮点是气象科技全产业链首秀,重磅产品全球首发。展会集结气象科技链条上中下游优质资源,涵盖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场景落地等关键环节,集中展示数十项创新技术与产品,其中多个项目为全球或国内首发,标志着我国气象科技产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站式交易平台+完整服务生态,助推产业落地变现是第三大亮点。博览会打通产业链、资本链与创新链,通过投融资引入、产业对接、技术撮合等多维举措,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服务体系。参展企业可在展会期间通过产品展示、供需对接、现场签约等方式实现精准链接与高效转化,进一步拓宽“气象+”的产业边界。
激活“气象+”产业共荣格局
博览会突出“链接”理念,将应用场景、科研成果、资本资源和产业生态有机融合,形成高效联动、共建共赢的新格局。涵盖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交通旅游、健康农业、金融保险等20多个行业的参展企业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气象技术在不同行业场景中的深度嵌入与协同创新,打造“气象+”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展会同期还特别设立高校科技交流专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联合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起“科研—技术—应用”的桥梁平台。专区引入多家投融资机构,重点支持产业链前沿项目落地转化,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高效融合,助力气象经济加速形成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格局。
开幕式后,20余场专题研讨活动将陆续举行,议题覆盖人工影响天气、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商业航天气象等热门方向,邀请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专家展开高水平交流。同时,产品路演、企业走访、技术洽谈等配套活动也将穿插进行,为行业上下游搭建起全链条、实效性强的交流平台。
本届博览会将持续至7月20日。其举办不仅是气象产业发展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我国从“公益服务”向“经济要素”转型的重要标志。气象,从来就不仅仅是“阴晴冷暖”的代名词。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它已突破传统预报的边界,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战略资源、支撑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赋能民生福祉的隐形力量。当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的聚光灯点亮合肥之际,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也迎来了成立十周年的里程碑时刻。未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将继续以标准为基、创新为翼、合作为桥,携手各界同仁,共同书写气象经济从“隐形引擎”到“显性支柱”的华彩篇章。(记者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