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能体,让产与教“零距离”对接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智能体,让产与教“零距离”对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4 03:15

  【科学随笔·我见AI】

  作者:毕树沙(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她用的,就是由湖南一所职业院校学生搭建的“家庭药师智能体”。

  这个智能体将家庭药师工作任务、用户习惯、教学知识整合进智能程序,“能问答、更懂你”,实现了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高度重合。让学生既能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磨炼技能,又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做好服务。

  智能体为何如此“能干”?原因在于它是连接大语言模型与外界复杂环境的桥梁——利用大模型的算力基础,精准理解不同用户需求,主动规划目标、制定决策、执行任务。如果说大模型是发电站,智能体就像家用电器,电力的作用只有通过各式各样的电器才能充分体现。同理,几乎所有领域都需要适配的大量智能体。

  而这个智能体还能将产业和教育联系起来,能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职业教育横跨产教两界,产与教两个实体分处不同行业、不同场所,主体多样、关系复杂。这种特性容易导致人才供求信息不畅、教学实施与岗位要求脱节等问题。在职教领域搭建若干智能体,能够把教学场景与工作场景、学校师生与企业师傅、工作任务与用户需求集于一处。可以预见,随着产教融合类、实训类、伴学类等职业教育智能体大量涌现,它们将打破传统的产教物理空间限制,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水平。

  利用智能体,职业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关系得以重塑。大模型变为师生“分身”,以智能代理的方式时刻与师生协同教学。一方面,教师由技术传授者转变为方法引导者,实现课内课外随时“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从技术接受者变为技术选择者,得以更大限度地实现参与式学习、个性化成长。可以想象,某个周日清晨的公园里,一名学生对着手机比画手势——他正与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世界各地的本专业同学共同学习。智能体引导他进入虚拟工位,针对自身技能短板进行主动训练。在这样的教育形态中,学习主体也从固定时空的个体,扩展为泛在时空的共同体。如同孙悟空拔下毫毛,捻诀念咒,便能召唤出无数个数字分身即时出现在任意空间,从而实现随时随地的场景化教学。

  依托智能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升级。以家庭药师智能体为例,传统的“药师—用户”关系转变为虚实结合的人机关系,要求学生同时掌握药理药性知识及人工智能技术。投喂语料库、创建工作流、设计提示词等操作既依赖扎实的药理知识,又须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日常语言与行为习惯。学生既要有专精技术,又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才能适应不同类型家庭用药需求。在应用与运维方面,识别规避“AI幻觉”、指导用户应用、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等任务,同样要求学生兼具人机协作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借助智能体,职业教育技术服务实现了集约化、即时化、共享化。长期以来,企业的技术难题难以被学校教师充分了解,学校教师的技术知识也难以高效引入企业,导致企业面临“待解决问题的技术投入不足,已解决问题的重复投入过多”困境。通过链接校企两端的智能体,分散的技术知识可集中于一个智能程序。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协同合作,各类人才与智能体人机协同,多主体与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极大提升了技术服务的水平与效率。例如,某高职院校搭建的“钢轨探伤AI智能体”,已提供裂纹修复工艺优化等200多项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全国铁路企业智能检索应用,累计服务钢轨探伤等工种的工人达5万余人。

  诚然,职教智能体展示了AI赋能职业教育的新图景,但也存在潜在风险。譬如,职业院校分散投入、多头建设容易引起同质化,师生无序使用会导致技术伦理危机,过度依赖会诱发“失智”等。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加强职教智能体统筹规划,布局建设立体化、多层次的职教智能体矩阵;尽快研制职教智能体使用规范,明确应用场景、边界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措施;广泛开展职教智能体建设与应用的课程教学、教师培训,提升师生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1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明日召开!敬请关注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

  • 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第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2025-07-21 02:45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系列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可靠性评价—第4—1部分
2025-07-21 02:45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