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舒庆艳站在2025 “她・未来” 女童科学营的开幕式的讲台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孩们展示 “花瓣能凉拌、种子可榨油” 的神奇时,一个跨越代际的科学传承故事正在悄然书写。
作为中国科协 “追光行动” 的重要组成,2025 年 “她・未来” 女童科学营以 “女性激励女性” 的独特路径,集结150名乡村女童和乡村女教师,为乡村女童搭建了一座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在这里,女科学家们用亲身经历击碎 “女性不适合科研” 的偏见,用鲜活的科研实践点燃好奇心,更用温暖的情感共鸣守护着每一颗萌芽的科学种子。
榜样如灯:在生命共鸣中播撒科学火种
“小时候总被说‘废物’,但邻居爷爷一句‘长大了想做什么’,让我脱口而出‘想当科学家’—— 尽管那时我根本不知道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舒庆艳的分享刚开场,台下女孩们的目光便紧紧聚焦在她身上。这位研究牡丹 20 年的女科学家,用朴素的语言揭开了科研生涯的起点:从村小学里那个 “矮矮胖胖、极度不自信” 的女孩,到初中时被班主任评价 “有不服输的劲头” 后重拾信心,再到大学选择林学专业、博士阶段扎根牡丹研究,她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 “科学启蒙课”。
在 “她・未来” 科学营的课堂上,这样的生命共鸣无处不在。舒庆艳特意带来牡丹果实、籽油样本,演示了 “蜜蜂眼中的花色” 实验 —— 通过改造相机模拟蜜蜂的复眼视觉,让女孩们直观看到人类肉眼无法捕捉的紫外光区域。牡丹为什么有千种颜色?花瓣能吃吗?种子榨油能帮国家减少进口吗?…… 一个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让抽象的 “科研” 变得可触可感。当她展示在黄土高原种植牡丹的照片,讲述如何让 “边际土地” 焕发价值时,女孩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科学梦想被点燃的模样。
圆桌论坛上,其他领域的女科学家们也带来了各自的 “破茧故事”。
研究化石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伍婧分享了用显微镜探索地球历史的乐趣,“内向安静的女孩也能在微观世界里发现大天地”;专注 AI 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紫薇坦言曾与父亲争执专业选择,最终在理工科领域找到热爱,“兴趣是最好的导航,坚持会让你看见意外的风景”;心理学博士王日初则用 “路怒症与口香糖” 的研究案例,告诉女孩们 “生活处处有科学,好奇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些真实的经历打破了 “科学家遥不可及” 的刻板印象,让女孩们意识到:科研路上的迷茫、挫折、自我怀疑都是常态,而女性同样能在这些挑战中绽放光芒。
这种 “女性激励女性” 的模式,暗藏着独特的教育智慧。舒庆艳在分享中特意提到:“女生做科研有独特优势 —— 我们更细致、更坚韧,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 她鼓励女孩们 “屏蔽外界噪音,专注自己的目标”,就像她 20 年如一日 “吊在牡丹这棵‘歪脖树’上”,即便面对 “研究牡丹不能当饭吃” 的质疑,依然坚守初心。“蜗牛也是牛,笨鸟先飞也能抵达远方。”
知行共育:在探索实践中锻造科学品格
“我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认真记笔记,哪怕字像小蚯蚓;大胆提问题,哪怕听起来很傻;至少交两个朋友,分享实验的喜怒哀乐。” 来自广西崇左的女学生代表在发言中道出了科学营赋予的成长动力。科学精神的培养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场讨论思辨、每一次挫折应对中的实践修行。
舒庆艳的牡丹研究本身就是一本 “科学方法论教材”。她详细讲述了团队如何从 “观赏牡丹” 转向 “功能性研究”:2011 年牡丹籽油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后,她们顶着 “牡丹能结种子?” 的质疑,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在三轮车颠簸中记录数据,用无人机授粉提高 30% 产量,最终让 “荒山坡上种牡丹” 成为现实。“科研会苦会累,但当你解决一个问题,会觉得自己特别强大。”
这种 “从问题到解决” 的实践逻辑,被巧妙地转化为科学营的活动设计。在互动环节,舒庆艳故意留下 “悬念”:“蜜蜂眼中的粉色牡丹是什么颜色?” 引导女孩们大胆猜测、热烈讨论;当她揭晓答案 —— 蜜蜂只能感知紫外光、蓝光、绿光,粉色在其眼中呈现偏蓝色调时,“哇” 声中迸发的不仅是好奇,更是 “提问 - 验证 - 发现” 的科学思维萌芽。正如学生代表所言:“这里的每一个瞬间都比课本鲜活,实验成功时的尖叫、失败时的互相鼓励,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面对 “科研会不会经常失败” 的疑问,科学家们的回答充满力量。陈紫薇分享了博士阶段的经历:“实验失败很正常,允许自己崩溃,但更要学会重建。我有同学读了八年博士,但他在一次次打碎重来中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伍婧则用显微镜下的发现举例:“有时连续数周看不到有价值的花粉化石,但突然发现新样本时的激动,会让所有枯燥都值得。” 这些分享让女孩们明白,科学精神不仅包括好奇心,更包括面对挫折的韧性、解决问题的智慧。
科学营还特别注重 “合作精神” 的培养。来自不同省份的女孩们组成小组,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在讨论中碰撞思路,在互助中攻克难关。内蒙古赤峰的学生代表说:“我们要做‘科学的播种人’,把这里的收获带回去,让更多同学爱上科学。” 这种 “分享与传承” 的意识,正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底色 —— 正如舒庆艳所言:“科学不是孤军奋战,是一代代人的接力。”
向阳而生:在教育公平中书写 “她未来”
“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见科学的规律;一颗火种,点亮对未知的渴望。” 学生代表的这句话,道出了 “她・未来” 科学营的深层价值。作为中国科协 “追光行动 —— 乡村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项目” 的重要组成,该项目以女童为精准切入点,在培育女性科研力量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在偏远乡村地区,女童的科学教育往往面临双重困境:既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又可能受到 “女孩学不好理科” 的传统观念束缚。“她・未来” 科学营直击这些痛点,通过组织研学活动,让内蒙古、广西、四川等地的乡村女童走出家乡,走进科学现场。项目实施地区覆盖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广度,更试图打破认知上的边界 —— 当来自黄土高原的女孩看到牡丹在贫瘠土地上开花结果,当边疆的孩子听到 “牡丹很爱国,没踏出中国半步” 的比喻时,她们对 “可能性” 的想象正在被重塑。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的联合主办,让项目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科学家们特意选择贴近生活的研究课题,旨在告诉女孩们:科学无处不在,且与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更珍贵的是,项目构建了 “长期影响” 的生态链。
科学营不仅是九天的集中活动,更是为女孩们打开的长期成长通道:优秀学员将获得后续的科研实践机会,科学家们的联系方式被郑重地交到女孩手中,“有问题随时找我们” 的承诺,让短暂的相遇成为持续支持的起点。正如舒庆艳所说:“希望你们像光一样照亮别人,带动同学共同进步。” 这种 “传帮带” 的模式,正在形成女性科研力量的良性循环。
“科学没有性别界限,遵从内心就能抵达想去的地方”“保持好奇,更要拥有对世界的敏感与慈悲”“不要给自己设限,未来有无限可能”。这些话语背后,是一代代女科学家的经验沉淀,更是对 “她未来” 的坚定信念 。(焦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