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全流程,为各领域、各产业探索新场景、开辟新赛道、引领新方向提供变革动力。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人民网《对话企业家》栏目推出“向‘新’而行”系列访谈,多角度展现各领域数智创新成果,同步记录企业家在行进中感知新质动能、推动产业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预焙阳极,一种用于铝电解生产的关键材料。这个消费者不太熟悉的名词,却是与手机外壳、汽车轮毂等各类铝制品息息相关的工业“粮食”。伴随铝工业的发展,我国预焙阳极在技术、产品、模式等方面创新元素频现,产业蓬勃兴盛,前景广阔。
近日,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郎光辉做客人民网《对话企业家》栏目,分享了他对这个隐形产业绿色智造的实践观察。
传统阳极碳素的生产过程,往往充斥着严重的粉尘、废气和噪音。郎光辉回忆,“过去的生产环境非常差,碳素厂乌烟瘴气人都进不进去,出来脸都是黑的。”在电解铝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减少预焙阳极的消耗,碳排放量就会相应减少。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广泛普及和相关技术进步,“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比欧美的排放标准还要低。”
今年是“两山论”理念提出20周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已深深植根在这位企业家心中。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正加快推进。面对行业原料波动大、能耗高等不利状况,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1998年,郎光辉创立索通发展。行业中摸爬滚打近三十年,他带领企业,从三个关键点入手实现破局:
以技术创新重塑产业生态——随着AI技术兴起,索通发展鼓励全员创新,独创AI神经元配比算法,在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性的同时极大降低吨铝阳极消耗,达到成本最优。
以工艺革新成就绿色智造——余热综合利用技术、智能化生产线等使人均年产能突破千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完成了“清洁生产、超低排放”的绿色革命。
以合资联营催生商业模式裂变——采用与客户合资建厂模式,针对下游电解铝企业的生产参数定制研发,提升阳极成品率。该模式复制出9个生产基地,更成为出海核心引擎。
从“世界工厂”供应全球到“创新实验室”赋能全球,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共识与行动。如何开拓市场,怎样规避风险?企业出海,是生意更是学问。
“出海是必然选择,但非盲目扩张。”在郎光辉看来,工业化过程完成,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和大环境的变化,各种因素叠加都在倒逼企业必须走出国门。
他将战略锚定三极:中东依托丰富的石油焦资源及税收优惠,东南亚衔接产业链,非洲瞄准增量市场。
为应对文化冲突,他坚持亲赴海外考察:“任何新项目我都亲自去,感受当地环境。”出海筹备长达两三年,团队需深度研究本地化员工比例、法律法规等挑战。身先士卒,郎光辉用自己的行动打造企业的“新出海逻辑”。
站在行业的领军位置,头顶光环,居安思危的警钟确却始终在郎光辉心中长鸣。“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索通?”这种危机感源自对产能过剩的清醒认知。
秉持“船大更需早调头”的生存哲学,他建立双重防御机制:持续推动“小改小革”的全员创新文化,将工匠智慧转化为降本利器;实施精益管理,在原料占比70%的行业中极致优化成本。
回望二十余年创业路,郎光辉将索通基因凝练为“爱融信责、求索通达”这八个大字。工学背景的他坚信“真诚是最好的商业语言”。
“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答应的事一定做到。这是我最看重的。”他说。(曹淼 王仁宏)